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2)
地方文献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
(1)
2010
(4)
2007
(2)
2006
(2)
1999
(3)
1996
(5)
1995
(7)
1987
(1)
1986
(2)
1980
(1)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4)
共产党员
(1)
哈尔滨学院学报
(1)
教育研究
(1)
宋代文化研究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浙江财税与会计
(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大学学报
士大夫阶层
国子监
地主阶级
《论语》
士人
士子
后悔
形象
政治理想
制度建设
科举制度
商业活动
宋明儒学
科举考试
移民
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改革
科举取士
和会朱陆
唐宋派
士大夫
南京市
失败原因
中央集权
孔乙己
《续资治通鉴》
元明清文学
墓志铭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科举制度】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牡丹亭》中陈最良的形象分析
作者:
杨爱华
来源: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最良
陈最良
《牡丹亭》
《牡丹亭》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形象
形象
描述:
陈最良是<牡丹亭>中一个贯穿剧本的次要人物,大多数人认识他是从高中语文课<闺塾>开始的.教参将其定位为一个反面形象,但<闺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他是汤显祖着力塑造的一个
科举制度
从戏剧形象解构《牡丹亭》的“立言神指”
作者:
马济萍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理念
至情理念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描述:
足现实,借剧中人物寄托自己文治武功的政治理想,并对封建
科举制度
予以无情的讽刺和嘲弄。作者通过《牡丹亭》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九朝会里的魏晋风
作者:
马超
来源:
商业文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人士大夫
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
协调关系
商业活动
苏州园林
文化现象
牡丹亭
文化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会馆是旧时代
科举制度
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大概是在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时,为了满足赶考学子的食宿问题以及京城各工商团体协调关系,联络感情而形成。因此,它成为了当时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留下了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