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665)
期刊文章(1390)
会议论文(102)
学位论文(73)
图书(4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54)
地方风物 (941)
地方文献 (46)
红色文化 (15)
宗教集要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905)
2013(366)
2012(356)
2011(441)
2010(1106)
2008(393)
2002(24)
1988(19)
1987(20)
1937(5)
按来源分组
商丘日报(19)
长江日报(4)
大众日报(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
工人日报(2)
安徽青年报(2)
学风(1)
睢阳(1)
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戏曲理论家凌
作者:赵荫滨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理论    中国戏曲  《四库全书》  音乐理论  燕乐二十八调  清代中叶  徽州  发展史  《牡丹亭》 
描述:掉金银首饰供其读书,但由于积蓄日益耗尽,生活更为窘迫,堪只好辍学在家,不久去一家商店当“朝奉”,勉强维持生计。 堪有着强烈的上进心,不因环境困难而废读,而是一边做生意,一边攻研诗词文章,一个
白先勇:只因相思有
作者:蔡一玛 黄哲  来源:新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相思  国民革命军  《牡丹亭》  士大夫文化  八年抗战  北京  白崇禧 
描述:八年抗战也不过如此。”白先勇说。他一生“逆天而行”、但始终自诩为士,而北京正是中国千载士大夫文化的中心。因此,这座他知天命前从未到过的故乡,他归去来兮,却始终念兹在兹,生死相随。
从两情“悦”到两情“隔”:《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两个
作者:孙陆军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西厢记  爱情婚姻  崔莺莺  张生  老夫人  情感世界  柳梦梅  世俗文化 
描述:《西厢记》与《牡丹亭》是元明时期两大爱情名剧,它们在情感的形态、性质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拟从以上几个层面对两部经典名剧的不同内涵做出分析和比较,并探讨产生这些重大差异的深层原因。
作者:杨小凡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本草纲目  千金方  药都  柳梦梅  鼠药  父亲  学医  柳氏  黄金 
描述:的是《牡丹亭》。
但是相思莫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评介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吴凤雏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代表。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   《牡丹亭》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首先在于,《牡丹亭》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封建体制走到明代,已病入膏肓,种种末期症状全面显现:一方面,政治集
结缘昆曲莫负牡丹亭启三生路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报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缱绻春光无限发出的感慨。“不进剧场,怎知幽兰之美?”这是观众在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后惊睹其玲珑典雅而发出的赞叹。有“百戏之祖”、“幽兰之美”、“江南兰花”等美誉的昆曲虽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但是相思莫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型舞剧《牡丹亭》26~28日在蓉上演,教你珍惜身边的幸福 本报讯(记者 乔雪阳)11月26~28日,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原创大型舞剧《牡丹亭》将在锦城艺术宫连续上演三场,而11月26日的首场演出将是成都商报15周年华诞的系列活动之一,该场演出门票,本报将免费
汤氏与莎翁 东西辉映——兼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吴林抒  来源:文艺理论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氏与莎翁 东西辉映——兼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临川集 下
作者:  王安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临川集 下
临川集 上
作者:  王安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临川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