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
作者:杨艾明 来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理 情理 冲突 冲突 融合 融合
-
描述: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
突破传统 美的融合——芭蕾《牡丹亭》
-
作者:李画 李拜天 刘阳 来源:明日风尚(生活态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融合 服装设计师 昆曲 音乐 郭文景 舞台 芭蕾舞团 白先勇
-
描述:主创团队成员也都是在各自领域极具个性的人物——先锋派戏剧导演李六乙,才华横溢的作曲家郭文景,年轻的编导费波,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德国著名美术和灯光设计师米歇尔一西蒙。这种碰撞,会带来什么样的《牡丹亭》?
-
大先生
-
作者:王洪波 来源:普洱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中国传统文化 牡丹亭 昆曲 小说 中华文明 大陆 气场 复兴 现代
-
描述:最早接触白先勇是读他的小说,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批台湾作家的作品涌进来,其中最让人瞩目的就是先生的作品:《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等,这些小说让我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其中仿佛有一种东西紧紧抓住了我,魂跟了进去……一开始,窃以为这种文字是一帮国民党遗
-
民族舞剧《牡丹亭》上演
-
作者:暂无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昨晚,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根据昆曲名著《牡丹亭》改编的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上演。
该剧编排上通过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大俗大雅、大悲大喜等强烈的对比手法,追求一种
-
中西合璧:视域融合和《牡丹亭》英译本
-
作者:杜丽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学 诠释学 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 《牡丹亭》英译本 《牡丹亭》英译本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 典故 典故
-
描述:以西方诠释学的概念视域融合为基础来分析中国古典《牡丹亭》英译本中对文化负载词和典故的翻译,从而更好地阐述了典籍英译蕴含着二次视域的融合,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不仅典籍英译者而且读者也需要把自己的视域
-
黄梅新星
-
作者:潘英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程度 创造艺术 黄梅戏 牡丹亭 籍贯 体育 书法 星座 民族 剧目
-
描述:虞文斌籍贯:望江民族:汉文化程度:大专星座:双鱼业师:张启生爱好:书法、体育最喜欢的一句话:用生活创造艺术,用艺术改变:代表剧目:《戏牡丹》《牡丹亭·叫鱼》《天仙配
-
党项民俗述略
-
作者:汤开建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党项族 党项人 夏国 党项部落 民族 《西夏书事》 《隆平集》 羌人 甘州 榆林窟
-
描述:夏文化艺术及古代民族的消亡、融合过程应有所裨益,本文旨在述,而不在作,仅将零茧棼丝,理成经纬,给民族学及西夏史研究者提供系统素材。
-
回首灯火阑珊处——探寻昆曲之魅
-
作者:袁缨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白先勇 牡丹亭 艺术浓缩 虎丘 戏剧家 文化语境 民族 优势 阶层
-
描述:众、远离了当下人文环境,却不能敛止自身魅力象子夜丁香般沈郁发散。
-
关于民族舞剧《牡丹亭》的特点与创新分析
-
作者:李珊珊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 特点创新 特点创新 分析 分析
-
描述:感染受众,在舞蹈艺术的剧情中陶冶情操、感悟世事的艺术境界。
-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与民族文化传统
-
作者:何士龙 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叛逆性格 民族文化传统 《牡丹亭》 《西厢记》 个性解放 市民文化 杜丽娘 批判精神 老庄哲学
-
描述: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与民族文化传统何士龙《红楼梦》是展示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一个厨窗。我们从这个厨窗里看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社会末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合流和市民文化的影响。而这一切,就具体体现在贾宝玉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