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改编经典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粤剧《金石牡丹亭》观后有感
作者:何花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金石  粤剧  想象  改编  影剧院  杜丽娘  内涵 
描述:丹亭》的最大内涵不只是"情",而是借写情来写"人摆脱束缚的渴望",多情敏感的杜丽娘却被礼教封闭在暗淡无光的世界里,"手不许把秋千索拿,
电视剧《牡丹亭》绝不跟风炒概念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信报讯(记者王大鸣)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目前已顺利关机,针对“跟风拍摄名著”的质疑声,片方也迅速做出回应。 制片方表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产品呈现经典之作《牡丹亭》,一直是个亟待填补的空白,“我们是经过几年的积累才开拍此剧的,谈不上什么跟风不跟风,况且我们希望制
“男旦”与“女同”:戏曲文化新的生态
作者:陈均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男旦  梅兰芳  大众文化消费  牡丹亭  京剧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  李玉  文化符号  艺术家 
描述:自电影《梅兰芳》于2009年初热映以来,男旦之名再次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一个频频出场的名词。男旦不仅从以往即使是在戏曲中也稍显尴尬和冷落的位置被凸显出来,而且也成为各种相关力量争夺的目标。譬如,一则随《怜香伴》演出单附送的饭馆广告,也写上了国粹盛宴、中国末代男旦、
胡锦芳-牡丹亭走进概念剧的舞台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品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胡锦芳-牡丹亭走进概念剧的舞台
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
作者:朱明明  来源: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梅柳  梅柳  意象  意象  象征  象征 
描述: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设定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
戏曲《牡丹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作者:廖抱一  来源:运动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虚实相生  情至  圆梦  尚空 
描述:层次。而此四大层次,又源於中国哲学美学发展脉络中,所具有的儒家「情」与「性」、道家「虚实相生」、佛家「尚空」等思惟观点。
孟称舜《娇红记》真情的内涵:与《牡丹亭》之比较
作者:李春艳  来源:吕梁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娇红记  娇红记  晚明  晚明  主情  主情  现实  现实 
描述:孟称舜是明代剧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剧作《娇红记》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真情思想,这一真情思想的产生顺应了晚明主情的文学浪潮。与《牡丹亭》相比较,《娇红记》的真情思想既与作家的思想认识有关,又受明末特定的时代环境影响。因此,它是晚明文学中主情思潮河流中激起的一朵关注现实的美丽浪花。
明王《重修乐楼之记》碑的文化内涵
作者:冯俊杰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太行山区  《太平寰宇记》  教化功能  戏曲艺术  先王作乐  戏台  竹林七贤  士大夫  民间戏曲 
描述:明王《重修乐楼之记》碑的文化内涵冯俊杰一在山西省阳城县河北乡下交村成汤庙内,有一通明代王的碑刻。碑高248公分,宽94公分,笏头,正书,碑文完整清晰。碑中考述前人创建乐楼的原因,颇带一点理论色彩
同是“情”字,内涵有别——论《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作者:叶树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长生殿》  《长生殿》     
描述:《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描绘了“情”,但“情”的意蕴有别。然而,不难发现这些“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创新和发展,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它们相互依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国戏曲链条式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