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69)
期刊文章(1138)
学位论文(41)
图书(21)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86)
宗教集要 (91)
地方文献 (73)
红色文化 (12)
地方风物 (10)
非遗保护 (6)
才乡教育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07(71)
2005(57)
2003(36)
1999(23)
1998(33)
1995(19)
1994(22)
1989(21)
1988(15)
1987(21)
按来源分组
文楼乡音(23)
法音(18)
司法行政公报(5)
人民论坛(4)
上海戏剧(3)
修志文丛(2)
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2)
中国农资周报(1)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1)
东镇侨刊(1)
四方歌曲必
作者:韩晗  来源:传承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歌曲  苏州  艺术  文化底蕴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  白先勇  昆山腔 
描述:很难有一种艺术,像昆曲这样,曲高和寡但绵延百年而不衰,它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无狂喜过望,照旧以以前的形式平淡生活。四方歌曲必门,那谁呢?
汪世瑜美国讲昆曲
作者:薛年勤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化  获得者  昆曲  加州大学  哥伦比亚  梅花奖  美国  牡丹亭  南加州  旧金山 
描述:花送花篮。闻风而来的哥伦比亚、南加州、圣地亚哥、史丹福等大学当场同汪世瑜签约,争相邀请他前去讲学。此后,汪世瑜在两个月时间里,横穿美国东、西部,在旧金山、洛杉机、
中日男合演《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中日男合演《牡丹亭》 5日,由中日两国演员联袂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在北京湖广会馆进行彩排,并将于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公演。这次演出主角全部由男旦担任,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
《牡丹亭》二度来
作者:暂无 来源:长沙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剧照。本报讯(记者田芳)貌美如花的杜丽娘、刚柔并济的柳梦梅、深沉的大提琴伴奏、清新脱俗的舞蹈线条、行云流水的舞台布景,都给白先勇的经典昆曲《牡丹亭》增添了时尚之美。正因这种时尚而不失传统的形式,激活了很多年轻人对昆曲的热情。5月5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将在湖南大剧院上演,这是“雅韵三湘·舞
冰淇淋的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冰淇淋和昆曲,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如今却被“创意”融合在一起。在朱家角的一座很多人并不熟悉的课植园里,哈根达斯竟和四百多年前的昆曲《牡丹亭》产生了交集。皓月当空,在幽静的园林内一边欣赏"昆曲王子"张军演绎的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一边品味着哈根达斯创意牡丹月饼冰淇淋,不禁
《牡丹亭》的“百家姓”
作者:暂无 来源:河池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随着近年白先勇先生排演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牡丹亭》这出沉寂四百多年的“旧梦”重又复活在戏曲舞台上。 《牡丹亭》作者是明代汤显祖,汤姓有两支,均出自商代国姓子。成汤灭桀建商,其子孙中有一支就以祖先的谥号为姓氏了。商灭亡后,微子建立宋国,这支商人后裔有以子为姓的,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支子姓人疑惧,
《牡丹亭》的小人物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许冬林  读《牡丹亭》,难忘那些勤杂工们,觉得他们身上有光芒。作者可敬,写才子佳人和江山破碎亲人别离,也不忘勾画这些小人物们的生活。  花郎,职业是侍弄花园。杜家的花园里草木纷繁,有牡丹、芍药、垂杨、榆树……浇水锄草,可忙可闲。花开后,折下新鲜带露的花儿,送给夫人和小姐,这事不忘了就行。他也偶有
牡丹亭外西厢
作者:暂无 来源:蚌埠医学院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潇潇暮雨落,离人几时采撷?碧澜窗纱外,黄昏夕阳斜。暗销魂,白日消磨,玉影凭空瘦几分,寒水空流!随风一梦,游园惊魂一瞬间,一梦二十年。牡丹亭,雨纷纷。谁是归人谁是客?一些青丝,琼珠滑落奈何桥,念往昔,转向断桥下,待不思量,怎不思量得?幽谷寒涯,一窖愁残,三生梦馀! 牡丹亭,盛开的牡丹——那暗夜中
《牡丹亭》没有芭蕾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五一期间,去看中央芭蕾舞团的《牡丹亭》。散场出来,同去朋友坦言:这戏老外能看懂吗,我都没明白怎么回事。 这应在意料之中。一出芭蕾《牡丹亭》把中国文化目前的状态展现无遗。 首先,当代女演员演不出杜丽娘。 一位不爱戏剧的好友珍藏梅兰芳的《牡丹亭》录像决不外借,称,从白先勇的青春版到今天的芭蕾,女主
《牡丹亭》的中医文化
作者:白素菊  来源:中国石油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述说的是距今近400年前一段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但这部巨著的诞生,还与中医文化有着一段故事。 据说汤显祖因日夜勤奋写作,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便请了当地一位名医叶半仙诊治。叶半仙诊断后,笑曰:“汤先生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的百草园来走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