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文化与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
作者:张政  来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  文化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翻译时 ,除了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 ,更要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作者结合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译本 ,从文化翻译之难 ,《牡丹亭》译本在文化翻译方面的处理策略和方法等谈了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
作者:周韵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译  文化  美感  “三美”原则 
描述:致生活。
互文性与翻译:从互文性视角评析《牡丹亭》两个英译本
作者:李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翻译  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置身于翻译实践中,结合《牡丹亭》的两个译本(汪榕培译和Cyril Brich译)及《牡丹亭》原文本自身特点,借用Norman Fairclough的“显性互文性”及“成构互文性”两大分类,从引用、戏拟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伦理解读:《牡丹亭》英译本对比分析
作者:张翠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翻译伦理学  翻译伦理学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和评价翻译文本的质量及其优劣,甚至更少人试着从翻译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分析考量中国古典戏曲英译本。戏曲除了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有许多共同点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台词。这就要求戏曲译本既要可读又要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本为例
作者:周韵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文化  文化  美感  美感  “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西里尔.伯奇、中国学者张光前和汪榕培曾先后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本《牡丹亭》译介到西方世界,功德无量。以许渊冲先生译诗"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原则衡量。三位《牡丹亭》译者权衡利弊,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三个译本,使西方世界感受到400年前中国的精致生活。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  比较 
描述:示推理的交际行为,“确切的说是一种跨语言的解释性运用行为。”(2004;211)关联原则的一致性要求翻译必须要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不让读者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去获得这些语境效果。通过从关联理论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作者:付瑛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  文学翻译  哲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  《牡丹亭》三个英译本 
描述:素影响,翻译就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转换,而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运用各种变通手段来转换原文。本文作者提倡译者在翻译中发挥其创造性,并希望从理论到实践对此问题作系统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学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以《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为例
作者:黄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陌生化  陌生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异国情调  异国情调  异化  异化 
描述:。然而,从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的角度看,文学翻译陌生化的运用不应该仅仅是译者被动再现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的简单问题,还应该是如何运用陌生化手法进行艺术再创造来传达出源语文本中的差异性特征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牡丹亭》译本研究
作者:付瑛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  文学翻译  哲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 
描述: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转换,而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运用各种变通手段来转换原文。本文作者提倡译者在翻译中发挥其创造性,并希望从理论到实践对此问题作系统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学翻译的特点,以此引出译者
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文学典故翻译技巧探析
作者:李学欣  来源:长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典故  典故  译语读者  译语读者  译者  译者  杜丽娘  杜丽娘  形象鲜明  形象鲜明  原典  原典  柳梦梅  柳梦梅  喻义  喻义  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 
描述:276句以集唐诗形式出现的典故诗句外,共涉及用典词句约达600多处。这些典语典句,或喻事喻理,或喻形喻情,为文章增辉生色,使剧作文采斐然。然而这一超凡的用典特色却为英译工作平添了无尽的艰难。然而,汪榕培教授却以其广博精深的学识和严谨不苟的治译精神出色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