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之结局与杜宝
-
作者:尚永亮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函授教育 文科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之结局与杜宝
-
就《牡丹亭》事件,外交部人干表示-文化交流政策不变
-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日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就《牡丹亭》事件,外交部人干表示-文化交流政策不变
-
汾阳及汾水干支流辨误
-
作者:王原林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理志 水干 管涔山 《元和郡县图志》 《读史方舆纪要》 《太平寰宇记》 山西静乐县 太原市 《山西通志》 发源地
-
描述:汾阳及汾水干支流辨误王原林近读王成祖先生所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88年版),该书在述及《汉书·地理志》所载汾水源流时,文曰:“太原郡汾阳注‘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
-
神农架与楚宝“和氏璧”之谜
-
作者:周学森 来源:矿产与地质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和氏璧 神农架 月光石 湖北省地矿局 《太平寰宇记》 拉长石 韩非子 忠诚的人 春秋时期 武王
-
描述:,于是将他的右脚砍掉。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痛哭了几天几夜。文王听说此事,派人前去询问:“天下断掉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伤心呢?”卞和说:“我不是伤心自己的双脚被砍掉,我伤心的是宝玉竟被当成石头,忠诚的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伤心的原因。”于是文王令人将玉璞精心琢磨,果然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并将它定名“和氏璧”。这和氏璧后来由楚国传入赵国,后秦昭王假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而引发出一系列战争和赵国大臣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此璧后又归秦所获,秦始皇将其作为国玺。后经历代战乱和氏璧下落不明。和氏璧流落何处?它究竟属于什么玉石?产于何地?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古今记载对此众说纷纭。《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太平寰宇记》等古籍中却说出自荆山、景山。地质学家章鸿剑在他的《石...
-
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
-
作者:马迪 来源: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宝 杜宝 杜丽娘 杜丽娘
-
描述:本文将从三方面来分析杜宝这个角色:一是杜宝为官的政绩,二是他带兵作战的成果,三是他作为父亲的表现。希望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能为杜宝"正身",还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
《牡丹亭》中杜宝形象分析
-
作者:魏会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宝 杜宝 以理节情 以理节情 典型意义 典型意义
-
描述:《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杜丽娘的对立面来研究,其实汤显祖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赋予了他更多的使命。本文拟从他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两方面去分析作者在心学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塑造这一形象
-
牡丹亭与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
-
作者:颖陶 来源:剧学月刊 年份:193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与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
-
再谈薛宝琴怀古诗谜底
-
作者:王达津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怀古诗 桃叶 再谈 桃花心木 六朝 牡丹亭 家制度 自然 梅花 镜框
-
描述:首,《古今乐录》说是王献之为桃叶所作,歌的一首是:
-
“良辰美景奈何天” “宝姐姐”转性要演《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昨日,新《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携“宝玉”于小彤,“宝钗”李沁、“李纨”周毅、“柳湘莲”徐海乔等亮相蓉城,为“郁金香行动”做公益宣传。李沁表示,自己不会放弃昆曲本业,“一定会排演全本《牡丹亭》”。与沙溢一起参演高希希新剧《血战长空》的徐海乔,向记者透露婚后的沙溢大变“潮男”。
“宝钗”李沁:不放弃昆
-
建构于特殊人文背景下的人性:杜宝性格论
-
作者:余治平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宝 性格 《牡丹亭》 文化意识
-
描述:运用人物性格的有关理论原理,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牡丹亭》中杜宝的性格进行重新阐释:他是一个既有家庭责任感的严父,又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忠臣;在他身上,积淀着中国数千年流传不息的文化意识,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