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97)
期刊文章(5288)
学位论文(535)
会议论文(135)
图书(1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157)
地方风物 (121)
地方文献 (119)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20)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09(344)
2008(333)
2007(312)
2005(259)
2004(226)
2002(180)
1991(79)
1989(106)
1984(82)
1980(2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99)
现代教学(5)
博览群书(5)
哲学研究(3)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河南社会科学(3)
学术界(2)
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皖西学院学报(1)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评点研究
作者:李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评点  研究 
描述:了进一步的解读。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版本入手,胪列收集到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六个版本的概况,列表比较了梦园本和清芬阁本的差异之处,找出其共同的原本康熙三十三年的梦园本,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二章着重于评语内容的分析,从主题“情”、关照女性形象、关目构思等方面细致地剖析了三妇的评点特色——细腻感性而又不失理性。第三章阐述了吴吴山三妇和《三妇合评本》序跋评点者间的互动联系,她们互为亲友,又互为知音,为我们呈现出了在良好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一群女性,并引申到《牡丹亭》的其他评点者,描绘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简述了《三妇合评本》的贡献和影响,既为《牡丹亭》正本清源,又扩大了《牡丹亭》的传播范围,填补了《牡丹亭》女性系统评点的空白。
民族舞剧《牡丹亭》舞蹈语汇创新性研究
作者:李珊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族舞剧  《牡丹亭》  舞蹈语汇  创新  研究 
描述:民族舞剧《牡丹亭》舞蹈语汇创新性研究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作者:叶长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牡丹亭  研究 
描述: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一次可贵的实践:中日版《牡丹亭》
作者:康迪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无限意味  意象空间  杜丽娘  昆曲  戏曲  服装  创作者  日本歌舞伎  演员表演 
描述:我爱看戏.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戏曲之"妙"——一个手势,契合无限意味;几张桌椅,能摆任意场景;一通锣鼓,打出波浪与风声,简简单单便营造丰富意象空间,处处闪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可是后来却常看到"笨",服装更华丽,舞台更精美,乐队更庞大,编曲更繁复,创作者仿佛下了大力气,观来却总差了一点动心.
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浅谈昆剧舞美设计)
作者:齐思力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不断探索  舞台美术  昆剧  传统艺术  牡丹亭  充分发展  艺术风格  新课题  舞台空间  风格特点 
描述:台美术、灯光、人物造型等各种手段,使每个剧目在昆剧统一的艺术形式中层现出独特的风格。这是我们搞舞台美术创作人员的新课题。这里就昆剧《钗头凤》、《牡丹亭》两剧的舞美创作,谈谈我们的体会。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作者:谢雍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学研究  妇女教育  研究  中国  明清时代 
描述:《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实践探索-谈舞剧《牡丹亭》的舞美设计
作者:赵善富  来源:舞蹈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实践探索-谈舞剧《牡丹亭》的舞美设计
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作者:华玮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曲  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牡丹亭  文学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描述: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在“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
作者:傅谨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成功之道  传统音乐  文学创作  昆曲艺术  传统艺术  杰出贡献  戏曲界  戏曲理论 
描述:临消亡的传统音乐有抢救、保护、再发现和重建功绩的个人和团队,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和推进人类音乐文明
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的实践与意义:以丽水学院为例
作者:吴俊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戏剧  普通高校  戏剧活动  丽水师专  牡丹亭  戏剧文化  戏剧社  学院  公选课  大学生 
描述: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本文将以丽水学院改编版话剧《牡丹亭》为例,从传承地方传统、加强地方与学校合作等几大方面论述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