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7)
报纸(52)
图书(50)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1)
地方文献 (82)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0)
2012(34)
2011(34)
2010(24)
2009(44)
2007(20)
2004(18)
2003(16)
2001(18)
1986(4)
按来源分组
苏州日报(10)
百科知识(4)
中国戏剧(4)
文史天地(3)
东南文化(3)
文物出版社(2)
中国史研究(2)
学前教育(1)
实用中医药杂志(1)
华人世界(1)
《太平寰宇记》苏州衍文小考
作者:楼天良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圣湖  小考  祠堂  苏州  中华书局  版本  《四库全书》  影印  内容 
描述:《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苏州吴县之下,有皋亭山、明圣湖、粟山、定山、富阳浦、严濑六条内容。常见版本如万廷兰本、《四库全书》本、乐氏祠堂本、金陵书局均如此,中华书局新近影印之《宋本太平寰宇记》亦同。
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作者:金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调查  调查  现状  现状  苏州  苏州  2001年  2001年 
描述:自2001年5月侣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始,昆曲受到各级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自2004—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出现,昆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中日版《牡丹亭》苏州献演 坂东玉三郎饰杜丽娘
作者:暂无 来源:华人世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苏州  苏州  中日  中日  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  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歌舞伎  歌舞伎 
描述:由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和苏州昆剧院合演的《牡丹亭》,继去年3月、5月分别在日本京都和北京华丽登场后,又于3月13日、14日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两场,用昆曲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
苏州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昆曲的生态性哺育: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冯智全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遗产  昆曲  苏州  生态性  人类  《夷坚志》  音乐文化 
描述:《牡丹亭》故事的源头,谢传梅先生认为:宋时洪迈《夷坚志》所记本仅仅是一个故事的雏形,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把故事扩展了,而至汤显祖《牡丹亭》戏剧则得到进一步充实,臻于完善了。①发源于苏州昆山
传统昆曲在当下的执着坚守:从苏州昆剧传习所京城献演谈起
作者:姚慧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传习所  传统  苏州  昆剧  恭王府  非物质遗产  牡丹亭  中国艺术  中山公园 
描述:双珠记·卖子》、《燕子笺·狗洞》,以及《牡丹亭》中的《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和《离魂》六折戏。它们都是由"传字辈"艺人亲授、严格尊重旧制的传统昆曲。
昆音悠悠飘韩国——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赴韩演出掠影
作者:尹建民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国  世界文化  苏州  演出  昆曲艺术  牡丹亭  文化交流  古文化  中国  观众 
描述:的是来自昆曲发源地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携带的剧目又是昆曲经典名著《牡丹亭》。
南北西东总不同:几则古代剧论的启示
作者:张传若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春版《牡丹亭》  古代  戏曲剧种  创意策划  地方戏  昆曲 
描述:不顺也”。笔者对地方戏剧种问题本已多有感触,加之近读明代沈、徐渭、王世贞等人的一些剧论,想法尤多,遂成此文以记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纯粹探讨学理,而并非企图以此为地方戏争取观众而张目。——原因很简单,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中国戏剧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当代观众的认可,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性接受,这也是艺术传承与哲学和科学传承最大的不同。很多人试图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说服当代观众接受或抵拒某种传统艺术,结果总是徒劳,因为感性接受属于另一个世界。”一、地方戏之成为问题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无疑已与整个世界深深地融为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世界性现象当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交通、通信都极其发达,人们之间的沟通也突破语言障碍而变得极为简便的所谓“地球村”时代,中国戏曲...
苏州印象
作者:车前子  来源:华夏人文地理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香樟树  木刻年画  昆曲  苏州人  “闲”  苏州市  《牡丹亭》  闲话  艺术个性  唐伯虎 
描述:苏州闲话 我一直以为,地方性的“性”,更多的部分是被方言所决定的。 苏州人在话的前面加一“闲”字,闲话闲话,苏州闲话,这个“闲”字极有底蕴,读一点古文旧诗的都
《牡丹亭》——苏州的《天鹅湖》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邱鹤鸣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封闭落后的乡村农民却能在银幕上看到前苏联芭蕾舞这样的 “西洋镜”。那时候笔者还是懵懂小孩,在几分钟的新奇之后就索然无味了,哪有打仗片好看呀!至于那些转来转去的戏里有没有《天鹅湖》就搞不清了。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原来那是世界上最高雅的艺术之一啊,而最
《牡丹亭》苏州优雅“绽放”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玉三郎说,这件中装是在东京的上海服装店订制的。 演出剧照。 玉三郎园林里兴致盎然喂鲤鱼。 本报苏州专电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但凡喜欢昆曲的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