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18)
期刊文章(1208)
图书(41)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45)
地方文献 (23)
才乡教育 (15)
红色文化 (7)
宗教集要 (7)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124)
2012(244)
2010(402)
2008(123)
2007(99)
2004(29)
2002(22)
2001(27)
2000(61)
1997(61)
按来源分组
传记文学(38)
北京档案(11)
侨协杂志(2)
纵横(2)
书品(2)
贵州文史丛刊(2)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1)
中国收藏(1)
鸭绿江(1)
今传媒(1)
追忆青春的军营叙事:与朱曼鸢对话录
作者:徐艺嘉  来源:神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  对话  叙事  军营  青春  追忆  文艺创作  《牡丹亭》 
描述:龙记》等,曾获全军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一等奖等奖项。
追忆似水流年 品赏良辰美景——记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
作者:轩蕾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粮仓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流  追忆  美景  品赏 
描述:当600年的皇家粮仓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与600年的古老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我们只能感叹世间竟有如此之机缘,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古典美同时演绎。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钱墨痕  来源:参花(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鱼  追忆似水年华  电子书  初中  女生  牡丹亭  坚持  世界  名字  太阳 
描述:,快醒醒。你这样是不对的。"会有人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一个拥
环球百场《牡丹亭》成追忆
作者:暂无 来源:海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牡丹亭》剧照 白先勇讲述《牡丹亭》 经久不衰《牡丹亭》 (本版图片由高天胤提供) 今年是香港书展大年,一个书展连续举办了二十五届,年年成为全城盛事,其中自有奥妙。笔者是香港书展多年的粉丝,今年更是被主办方邀请的重磅演讲嘉宾名录吸引。 今年名家讲座从早到晚精彩不断,讲者有李敖、李戡父
勤州考
作者:祝鹏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铜陵县  《寰宇记》  地理志  县志  疆域  《太平寰宇记》  顺阳  旧唐书  新唐书  县城 
描述:林县故城。其他《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补梁疆域志》、《补陈疆域志》有关勤州记载上的错误也随处给予订正。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诗
作者:吴凤雏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  “集  出处  出处 
描述: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
传奇与明清传奇简介
作者:韩亚林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传奇  传奇  《牡丹亭》  《柳毅传》  《桃花扇》  简介  唐代传奇  《哀江南》  《闺塾》  《语文》 
描述: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闺塾》(节选自《牡丹亭》)、《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和《柳毅传》(节选),从文学体裁来看,《牡丹亭》和《桃花扇》属于明清传奇,《柳毅传》属于唐代传奇。虽然传奇与明清
涤生与《紫钗记》的改编
作者:区文凤  来源:粤剧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涤生与《紫钗记》的改编
人鬼恋情题材的主旨分析:以传奇、《牡丹亭》、《聊斋志异》
作者:樊利配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鬼恋  人鬼恋  原型  原型  欲望  欲望  投射  投射 
描述:从魏晋至明清,笔记丛书、传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以人鬼恋情为原型的故事。以弗洛伊德对于鬼的认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得出人鬼恋情是人的欲望的投射,主要表达了四类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好色男人的惩戒;女性意识的觉醒;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新旧《书·地理志》今山东部分纠谬
作者:吴松弟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寰宇记》  地理志  贞观十七年  纠谬  天宝元年  旧志  济州  旧唐书  会要》  史地研究 
描述:新旧《书·地理志》今山东部分纠谬吴松弟《旧唐书》和《新唐书》二书的地理部分,旧本错误较多。中华书局新标点本汲取前人考史成果,对书中的许多错误作了勘误。但笔者在编辑《两书地理志汇释》时①,发现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