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31)
期刊文章(1485)
会议论文(37)
学位论文(36)
图书(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96)
非遗保护 (55)
地方文献 (45)
才乡教育 (44)
地方风物 (38)
红色文化 (9)
宗教集要 (7)
文化溯源 (7)
按年份分组
2014(497)
2012(647)
2011(641)
2010(306)
2009(220)
2008(194)
2006(128)
1999(24)
1994(15)
1984(15)
按来源分组
韶关日报(14)
长治日报(8)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
青年文学家(2)
医药经济报(1)
小学德育(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中国学校体育(1)
语文课堂上的华彩乐段
作者:余伟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乐段  陈最良  牡丹亭  学生  老师 
描述:学生对“问关莺语花底滑”句中“问关”一词面露疑色时,我模拟鸟叫声“嘎咕——嘎咕——”地叫了几句,颇似《牡丹亭·闺塾》里迂腐的先生陈最良。女生小婧“哦”的一声表示顿悟,然后明确地提出批评:“老师
北京戏校学生期末汇报演出引人瞩目
作者:和宝堂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校  《牡丹亭》  世家子弟  小娃娃  学校学生  北京市  三岔口  童星  文化部 
描述:北京戏校学生期末汇报演出引人瞩目7月19日至23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生期末汇报演出引人瞩目。演出分为丑角专场、生角专场、旦角专场、童星专场和梨园世家子弟谭门七代谭正岩演出的《长坂坡·汉津口》专场。谢
如何在大学里推广传统戏曲(赣剧)
作者:童丹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师范大学  传统戏曲  戏曲表演程式  《牡丹亭》  学生  音乐系  乐队  剧目 
描述: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白先勇的昆曲情结
作者:高雨泉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牡丹亭  北京大学  中式服装  阶梯教室  藏青色  楼外楼  玉簪  学生 
描述:2010年早春。北京大学的一个阶梯教室,因为白先勇和《牡丹亭》,300个座位座无虚席,晚来的学生只能站在走廊上,四条走廊全站满了。白先勇身着藏青色的中式服装,脚穿锃亮的黑皮鞋。他站在讲台后面,脸上写
民国范儿的传承
作者:丁歌  来源:山西青年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工作人员  民国  昆曲  牡丹亭  台湾  观众  古典文化  半小时  学生 
描述:昆曲《牡丹亭》在杭州公演。演出前半小时,检票口排起长长队伍,年轻观众陈汛排于队中,他看到一群工作人员簇拥着一位矍铄的"高个",款款走向剧场。经过长队时,"高个"停住脚步,排在了队尾。已经绕开队伍走入剧场的工作人员,扭头发觉"高个"在排队,尴尬地笑着折回陪同一起排。人群中后来认出,"高个"就是白先勇。
慈父般的师尊-沈世华谈俞振飞老师
作者:宋铁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院  上海  老师  折子戏  中国戏曲  昆曲  牡丹亭  排练厅  演员  学生 
描述:淡到服装的合身与否,她都要仔细查检,不合适的地方便亲自动手为之修整;演员出台,又到侧幕去把场。看她那忙乎劲儿,真比自己演唱一出还劳累。
《闺塾》点评
作者:陈国安 卜延中 邵统亮 褚树荣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教学  牡丹亭  杜丽娘  执教者  解读  戏剧人物  还原  语言  教师  学生 
描述:《闺塾》点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崔莺莺、杜丽娘形象解读
作者:张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杜丽娘  女性自我  曲家  风骨  《西厢记》  《牡丹亭》  《长亭送别》  《闺塾》  学生 
描述:能穿越时空,经过岁月的淘洗而留存下来的只有精神之美。
牡丹亭影视基地工程建设协调会召开
作者:饶品翔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影视基地工程建设协调会召开
学生毕业论文摘编——从“惊梦”看《牡丹亭》的景物描写
作者:赵树云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景物描写  惊梦  杜丽娘  毕业论文  姹紫嫣红  观众欣赏  唱词  年光  爱好自然 
描述:美好的春光里,情感已融入到春色如许的美景之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晴朗的天空,游丝袅袅进庭院,春光如缕缕丝线摇曳荡漾。这一切对深居幽闺的杜丽娘来说,是多么新奇美好。她“停半晌,整花袖”,想把自己打扮得春天一般的美丽。“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不仅写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而且表现了杜丽娘执着地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既是对绚丽春景的描绘,也是杜丽娘芳华虚度的象征。姹紫嫣红的百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然而却无人欣赏,只得在破烂不堪的断井颓垣中听任花开花落。这里也蕴含着杜丽娘对自己深居幽闺人未识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自然景物与自身处境的鲜明对比,“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一幅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朝朝暮暮,云霞飞卷;烟波浩渺,悠悠画船。多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