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42)
报纸(483)
图书(22)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5)
地方文献 (98)
非遗保护 (34)
地方风物 (18)
宗教集要 (13)
才乡教育 (9)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4)
按年份分组
2014(204)
2012(96)
2011(90)
2010(102)
2008(69)
2007(46)
2005(33)
1996(15)
1995(30)
1984(8)
按来源分组
包头日报(2)
金山(2)
人文杂志(2)
杜甫研究学刊(2)
新闻晨报(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
處州晚报(1)
中国收藏(1)
新长征(党建版)(1)
中文信息(行游数码)(1)
不断的女子情
作者:袁玉冰 刘元声  来源:中国收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子  《牡丹亭》  传奇剧本  杜丽娘  昆山腔  魏良辅  至情  女伶 
描述:明清两朝是传奇蓬勃发展时期。自魏良辅改良昆山腔后,文人们竞相撰写传奇剧本,其中,《牡丹亭》似乎最为出众。杜丽娘的至情至性也涤荡着当时女子们的情魄。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待字闺中,读《牡丹亭》传奇深有感触,因自己的命运也“天不遂人愿”,最后郁郁寡欢,断肠而亡。杭州女伶商小伶擅演杜丽娘,
“燕语明如”我见
作者:李浩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元明清戏曲  《牡丹亭》  呖呖  《惊梦》  羽翅  燕子  语言描绘  写形  感物 
描述:的剪子一样。此句写形态与下句
立志八年打造纸版《牡丹亭》剪纸艺人梦回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處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啃读原著寻找灵感 上网查找宋代服饰资料 爱妻的一杯茶是最好的鼓励 创作中的苦思冥想 一笔一划创作画稿 八角亭前,柳梦梅背负行囊,遥望远方,志得意满; 垂柳树下,杜丽娘头戴牡丹,眼波流转,娇
《牡丹亭》千“还魂”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古镇千举行开机发布会。主演金静、王君安,艺术指导华文漪、岳美缇和制片人韦翔东、导演陶海出席。 《牡丹
你的芳名叫千
作者:桂林  来源: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石板  想象  后花园  江南水乡  灯具  故乡  牡丹亭  余音  灯笼 
描述:绕梁不绝…… 千,还是昆曲的故乡。 去了,我才知道:千的原名“千墩”, 后易名“茜墩”。前者巍然于水岸,后者则茜草萋萋于墩上。一样的诗意,不一样的美感。 都喜欢。 一样的江南,一样的似水流年
爱在千
作者:鲍方  来源: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胭脂红  吴侬软语  真善美  朦胧  荡桨  戏台  楼花  江南  蜿蜒 
描述:爱在千
作者:鲁枢元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畅销书  文化保守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  王六郎  《牡丹亭》  《西厢记》  生态保护  《红楼梦》  存在扩充  美国华盛顿州 
描述:鲁枢元Ⅰ书与读书的人,有时真象一对情侣。“爱书”,是一种常见的说法。其甚者,“书痴”与“情痴”相去无几。毛泽东,一代伟人,当了领袖仍有“抄书”的癖好。“抄书”,是对书的体贴爱抚。他还喜欢把书搬到
两年时间打手稿 六年时间去雕琢 剪纸艺人曹春法“打造”
作者:暂无 来源:丽水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后,进行了一个大胆尝试,立志用6年时间“打造”纸版《牡丹亭》,用剪纸的形式诠释这部经典名著。 曹
七嘴八舌秦腔
作者:叶涛 邓春松 王寅明 王世伦 刘照平 苏笑神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腔  元杂剧  人民群众  艺术欣赏  中国戏曲  《牡丹亭》  生活素材  时代美  《长生殿》  观众 
描述:近年来,许多剧团在选择剧本时,是依据自己所瞄准的奖项、所需要的或易于夺得此项奖的题材去组织创作或购买剧本的。而在题材的选择上、生活素材的摘取上,往往不太注意研究看戏的广大观众的需要。不注重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思考写什么才能引起广
亥年
作者:張中行  来源:紫禁城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九十年代  “源”  八十年代  系主任  乾隆皇帝  古老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净土宗  “理想” 
描述:其名為“狗”,書面上寫“甲戌”。於是未費力就想到北京大學同學馬珏,是前幾天,她的女兒來電話,說久病,住醫院,終於在去年十一月走了。她是我唸北大國文采時期系主任馬幼漁先生的女兒,當時公認為校花,我當然無緣也不敢接近。是八十年代的後期,我們纔有了音信來往。她也老了,兼以病,行動不便,直到九十年代初,纔在她女兒家裹晤談了片刻。她戀舊,沒有深關係,也“執手相看淚眼”。別後不久她就住了院,我應該去看她,可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