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小梅的探索与追求
-
作者:郭汉城 谭志湘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 昆曲 少年 江苏省 牡丹亭 表演 探索 生活化 母亲 演员
-
描述:谏君,将儿子送到好友齐大夫鲍牧家寄养,以保伍氏一脉宗(?)。石小梅在此折戏中饰演伍子。她扮演的伍子稚气可鞠,而又蕴含着一股
-
“上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戏曲学校时隔20年后又
-
“读写双赢”教学例话(五):专题之“花季悟爱情”
-
作者:赵谦翔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读写 专题 教学 绿色教育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
描述:没有话语权吗?以功利为本漠视人性的灰色教育,让花季学子掩耳盗铃地回避现实的爱。唯有张扬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才能让他们直面现实人生,坦诚地观情赏爱,谈情说爱,评情论爱。
-
《牡丹亭》称谓语的英译语料库辅助研究
-
作者:禹琳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称谓语 翻译 文化
-
描述:本。本文作者借助平行语料库,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文本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该研究表明,由于英汉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称谓的不同。英汉称谓系统有共性也有差别,但在其翻译过程中,汪榕培并未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是本着“传神达意”的原则,创造性地准确再现了剧中各色人物间不同称谓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汉称谓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对《牡丹亭》中称谓语的翻译,汪榕培根据动态对等和翻译补偿等翻译理论,主要运用的翻译方法有:对应翻译法,词性转换法和增译,省略法。第二,汉语称谓系统庞大复杂,同一称谓语,发话人不同,其所含感情及意义则不尽相同;不同称谓语,发话人不同,使用场合不同,可用来指示同一受话人。在翻译中汪榕培灵活变通,力争在目的语读者及文化中再现原著称谓文化之精华。
-
我的诗歌理想
-
作者:杨景荣 来源:诗探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理想 文字 牡丹亭 非诗 作品 创作 堂吉诃德 词组 探索
-
描述:更血肉一点,更泥土一
-
《牡丹亭》茶文化含蕴之探索
-
作者:蒋星煜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古代戏曲 茶文化 茶文化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 中国
-
描述:《牡丹亭》茶文化含蕴之探索
-
《红楼梦》对“爱的起源”的探索
-
作者:段江丽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起源 曹雪芹 《失乐园》 《牡丹亭》 《金瓶梅》 性心理学 《西厢记》 《聊斋志异》 中国文学史
-
描述:《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之所以深刻,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至今尚无来者,除了它的反封建意识,还在于它对人性人情、对爱的本质的深入挖掘。海外学者何炳棣先生说,“古今中外言情文学虽浩于烟海,然其意蕴内涵能深达抽象理论层次,如爱的起源这样基本问题的...
-
石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发现和利用
-
作者:张行 来源:丝绸之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油井 古丝绸之路 《水经注》 西北地区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 开发利用 地理志 《本草纲目拾遗》 《太平寰宇记》 生牛皮
-
描述:石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发现和利用张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石油”一名即由北宋科学家沈括命名,而早在汉代,先民们已知道了石油。当时出产石油的地区,首推我国西部,有的今天仍然是著名产油区
-
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浅谈昆剧舞美设计)
-
作者:齐思力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不断探索 舞台美术 昆剧 传统艺术 牡丹亭 充分发展 艺术风格 新课题 舞台空间 风格特点
-
描述:台美术、灯光、人物造型等各种手段,使每个剧目在昆剧统一的艺术形式中层现出独特的风格。这是我们搞舞台美术创作人员的新课题。这里就昆剧《钗头凤》、《牡丹亭》两剧的舞美创作,谈谈我们的体会。
-
品《牡丹亭》之探索“梦”的前奏与情感的变化
-
作者:周明璃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 梦 前奏 前奏 情感 情感 哀怨 哀怨
-
描述:变化所导致这场梦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梦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