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寻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创作
作者:王妍佳 余笑忠  来源:电视时代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青春版  青春版  白先勇  白先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作  创作  昆曲艺术  昆曲艺术  2008年  2008年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描述:亭〉》,以此为契机,多角度地解读了这一文化现象。
传统和时尚的“混搭”:戏歌联唱《风华嘉月》创作
作者:孙奕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歌仔戏  戏歌  流行歌曲  江苏省  时尚  晚会  创作  昆曲  中秋  牡丹亭 
描述:中秋,是一个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千年的节日。早在唐代就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令人赞叹的诗句。2010年中秋佳节的前夜,《共邀明月——"江苏台湾周"闭幕晚会》在苏州金鸡湖畔隆重举行,这是江苏和台湾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一台氛围浓郁的中秋晚会。
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作者:潘丹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众  一度创作  二度创作  三度创作  牡丹亭 
描述:理、观众的作用等方面。李渔谈观众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创作论,所以观众论与创作论紧密结合,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渔观众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表现出独特
论《牡丹亭》的二度创作
作者:费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  昆曲传承  昆曲传承  演出传播  演出传播 
描述:剧坛掀起《牡丹亭》演出高潮。最近,青春版《牡丹亭》又将远赴美国有关大学演出,从而使《牡丹亭》在其四百年的演出史上创造了一道最亮丽的景观。沪、台、美三地《牡丹亭》的演出版本,各有所长:有场次上的删改,有念白上的更改,有唱词上的增删等;舞台呈现上也各不相同,人物的不同变化,语言(方言)的不同运用,舞美的不同表现等。本文试图透过上述三个版本的演出文本、舞台呈现、演员表演诸方面来比较当代对于《牡丹亭》这一艺术瑰宝的解读,从而对整个昆剧如何适应新时代审美,提出一种憧憬和臆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文本与演出联合起来分析、研究古典昆曲如何在现代得以传承的问题。
再谈《牡丹亭》的创作年代
作者:徐朔方  来源:戏文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再谈《牡丹亭》的创作年代
《牡丹亭》创作的几个问题
作者:黄天骥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魂人生  梦魂人生  虚实  虚实  真假  真假  画中人  画中人  柳梦梅  柳梦梅 
描述:”形象。
也谈戏曲现代戏创作问题
作者:李祥林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戏曲艺术  题材选择  剧作家  新千年  民间故事  权力话语  牡丹亭  文化土壤  戏曲现代戏 
描述:也谈戏曲现代戏创作问题
《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
作者:周锡山  来源:文科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
楼亭之间:相遇的不只是“古典”:芭蕾舞剧《牡丹亭》与《梦红
作者:尹建宏  来源:舞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创作  创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盘点  盘点  红楼  红楼  古典  古典  中央芭蕾舞团  中央芭蕾舞团 
描述:由戏曲形式演绎的传统,用芭蕾的语汇来解读经典名作,
试析李渔的戏曲语言理论
作者:丁放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语言  李渔  《牡丹亭》  《笠翁十种曲》  戏曲理论  《风筝误》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闲情偶寄》  宾白  戏曲创作 
描述:清代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他编写的《风筝误》、《比目鱼》等剧本,称为《笠翁十种曲》,在当时的舞台上风靡一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其《闲情偶寄》里的词曲部、演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