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50)
报纸(1304)
图书(28)
会议论文(21)
学位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76)
地方文献 (101)
才乡教育 (14)
红色文化 (8)
宗教集要 (8)
地方风物 (7)
非遗保护 (6)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267)
2011(220)
2008(143)
1997(83)
1994(54)
1988(42)
1986(31)
1983(39)
1982(47)
1981(29)
按来源分组
其它(53)
人民日报(43)
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资料(4)
重庆日报(3)
北京支部生活(2)
中国校园文学(2)
山东文学(2)
当代杂志(2)
语文园地(2)
邯郸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
《牡丹亭》音乐创作
作者:李樑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唱腔  《牡丹亭》  音乐创作  新版  配乐  寻梦  杜丽娘  昆剧  游园  昆曲 
描述:所谓戏曲,一半看戏,一半听曲,而昆曲中的曲又分唱腔和配乐这两部分。由于新版《牡丹亭》的定位是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出新,强调“现代意识”,所以音乐自然也不能例外。
《牡丹亭》语言琐
作者:张燕瑾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语言琐
《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作者:陈庆惠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和上昆同志《牡丹亭》
作者:张庚  来源:戏剧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出十分具体的意见,只能从总的方面谈谈对汤显祖这部剧作的认识和理解,或许对你们的改编、加工有些参考价值。《牡丹亭》与其它的传奇剧作不同。一般的传奇情节是很曲折的,许多才子佳人类型的作品内容往往比较浅。而这个戏的思想是深的,表现在刻画人物的感情很深。可以说,《牡丹亭》是一个内心戏。有人说,这个戏在舞台上显
导演《牡丹亭》点滴
作者:姚传芗 范继信  来源:江苏戏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导演《牡丹亭》点滴
“悟戏”
作者:王林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形象  《牡丹亭》  戏曲演员  “悟”  性格特征  第一自我  内心视象  双重人格  明代戏剧  四功五法 
描述:,这是演员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往往先“看”到了他,很具体地看到他在虚构的艺术世界里一点一点动了起来,然后才能创造成直观的、能为人们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这方面古今中外有很多例子,如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佳话,就是边吟边悟。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不仅明确要求演员“为旦者常作女想,为男者常欲为其人”;他自己在创造《牡丹亭》中柳梦梅的艺术形象时,竟躲到柴房里与剧中人同声一哭。当代著名演员石挥,创造过几十个从性格特征到外部造型都截然不同的形象,就是他习惯于对自己未来的舞台形象进行“角色雕刻上的想象与观察”的结果。这种“想象与观察”也就是“悟”戏。此外,上世纪末法国著名演员、表现派大师哥格兰在他的《演员的双重人格》中明确指出,演员的“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作者的划想象出将要扮演的人
新编本《牡丹亭》
作者:周巩平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编本  《牡丹亭》  杜丽娘  现代意识  作者本意  《六十种曲》  相异处  《缀白裘》  昆曲  虚实相生 
描述:新编本《牡丹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现代人用现代意识的“寻梦”,尽管可能与作者本意旨趣有相异处,但毕竟使一些文学青年找到了爱好昆曲的途径。 《牡丹亭》新版缩编至三十五出,颇有不同看法。但笔者以为重现原貌全本五十五出长篇巨制是不明智的。即使汤公在世年代,能一字不差地敷
《牡丹亭》百家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演员  昆曲  昆剧  观众  舞美  花道  导演  杜丽娘  李雪梅 
描述:徐幸捷(上海文化局) 总体上讲,这是一部精典之作、精心制作、精打细摩、精彩纷呈。 全本上演《牡丹亭》,编、导、演面对这样一部古典名著,持尊重、审慎的态度,要尽力展现昆曲本体的灵魂,在本体精神增加的同时,又要考虑当代的审美,需要有所创新,难度很大。昆团成功了。
《红楼梦》的主题
作者:萧相恺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贾宝玉  大观园  《金瓶梅》  王夫人  林黛玉  宝钗  荣国府  《牡丹亭》 
描述:《红楼梦》主要写什么,或者说它的主题是什么?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还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对“旧红学”的一些观点作过高度概括:“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戏曲现代戏创作问题
作者:李祥林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戏曲艺术  题材选择  剧作家  新千年  民间故事  权力话语  牡丹亭  文化土壤  戏曲现代戏 
描述:戏曲现代戏创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