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互文性的角度看《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
-
作者:李娅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不但情节浪漫曲折,且文辞典丽雅致。其中以集唐诗的形式构成的下场诗,具有典型的互文
-
从互文性角度看英译《牡丹亭》
-
作者:杨梅丽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 文本 文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
-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艺术价值微探
-
作者:何敏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下场集唐诗 下场集唐诗 至情 至情 唐诗 唐诗 互文性 互文性
-
描述:《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有下场集唐诗共计54首。早在元代杂剧和南戏中都已经有了下场诗。虽然诗歌与剧情有所关联,但诗歌的更多文学功用并没有得到体现。本文拟以这54首下场集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突破以往
-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从翻译美学的角度
-
作者:李怡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译 翻译美学 审美价值
-
描述:提供了合适的视角。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恰巧照应了戏曲对美的要求。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牡丹亭》的语言,并结合许氏译论对许渊冲教授及其儿子许明翻译的《Dream
-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中
-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
作者:黄斌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唐诗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文学功能
-
描述: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
-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
作者:李学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的典故英译
-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
-
从汪译《牡丹亭》下场诗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
作者:刘庚玉 郭军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 牡丹亭 牡丹亭 下场诗 下场诗
-
描述:面来描述创造性叛逆现象,以此说明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必然性。
-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英译:以《牡丹亭》的两个
-
作者:何婷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翻译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语境重构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意象传递
-
描述:本文基于罗选民的互文性翻译观,通过对《牡丹亭》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戏剧中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由此试图论证,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