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文化常识中的“四”
-
作者:李嗣颋 来源:语文世界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化常识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水浒传》 《牡丹亭》 《西厢记》 《长生殿》 应天府书院
-
描述:中国文学、文化常识中的“四”
-
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和她的作品
-
作者:卢俊 来源:译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人街 美国华裔 曾祖父 作家 洛杉矶 牡丹亭 雪花 中国文化 华人 窗口
-
描述:邝丽莎(Lisa See)是居住在洛杉矶比较活跃的美国华裔作家。她于1955年2月出生在法国巴黎,只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邝丽莎的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异,幼时的
-
《中国文学》复习参考题
-
作者:张简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三国演义》 《牡丹亭》 《聊斋志异》 《红楼梦》 关汉卿 马致远 《西游记》 人物形象 内蒙古电大
-
描述:时参考.解释带点词语都含在课文中,本文不子拟题,这里只拟了填空、选择、问答三种题.问答题出得范围很小.很具体.每个题几乎都是个简答题,合起来又可是个论述题,因此,没把它们再分成“简答题”和“论述题”.
-
初次拼接的华人戏剧风景:’96京华品剧录
-
作者:吴戈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演 学术研讨会 中国大陆 《牡丹亭》 华人 观众 艺术家 中华文化 女兵 承传与发展
-
描述:,可调迅速而广泛.但戏剧文化,尤其是话剧文化的交流,却十分缓慢而有限.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形的焦灼,便化作了一种奔走呼号与切实努力,更催生了“’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过:“近十年
-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
作者:徐朔方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杜丽娘 文学语言 传奇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作家
-
描述: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里第一次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们是同时代人,同在一六一六年逝世,但是远隔重洋,当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事实只能如此,当地球的另
-
《牡丹亭》舞动澳大利亚
-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澳使馆文化公参柯亚沙等中澳嘉宾与2000余位澳大利亚观众一道观看了演出。这是由中澳两国政府共同举办的“
-
《红楼梦》对《牡丹亭》的继承与发展
-
作者:萧善因 李旭明 来源:红楼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西厢记》 黛玉 曹雪芹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趣味 境遇 集大成
-
描述:缚方面冲击力更强,也更发人深省。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更欣赏《西厢记》的词曲,称其“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而对《牡丹亭》则借黛玉之口评论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
-
《牡丹亭》的“舞剧式”生存
-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在媒体工作的上海人高航,一个月前就以880元的价格定下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晚会的门票,她是冲着大型舞剧《牡丹亭》去的。这出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创演的4幕舞剧,是从5部候选作品中选出来为艺术节挑开幕“大梁”的。 18日晚,笛声悠悠荡起,锣鼓阵阵敲响,当杜丽娘拂颊提袖亮相,上海国
-
探究《牡丹亭》中蕴含的感性资源——兼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作者:张春蕊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中晚明 中晚明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 感性资源 感性资源
-
描述: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至情”之说在其《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牡丹亭》这部作品,旨在通过这部作品来探究中晚明时期的审美文化的特点并进
-
汤显祖《牡丹亭》思想倾向试探-兼谈《牡丹亭》评论中的问题
-
作者:程学颐 来源:浙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汤显祖《牡丹亭》思想倾向试探-兼谈《牡丹亭》评论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