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
报纸(44)
学位论文(2)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
地方文献 (29)
地方风物 (7)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3)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13(9)
2011(14)
2010(4)
2009(8)
2007(8)
2006(2)
1997(3)
1994(1)
1930(1)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3)
世界遗产(2)
中国戏剧(2)
文学教育(1)
文史知识(1)
民间传奇故事 A卷 上半月(1)
舞蹈(1)
戏剧文学(1)
海燕(1)
劳动保障世界(1)
文化复兴抑或虚假繁荣?:生死更迭,一往情深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复兴  生死  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荣  《牡丹亭》  名誉会长  原副院长  昆曲 
描述:“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
生死可越,有何不可越 评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日版昆剧《牡丹
作者:方军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剧  中日  生死  主演  中国北京  杜丽娘  歌舞伎 
描述:中日版昆剧《牡丹亭》继在日本京都,中国北京、苏州等地公演后,于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首次在沪亮相。被誉为日本梅兰芳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出演杜丽娘。有人曾问,若有一天,杜丽娘由一个外国人来演,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真情穿越生死,大美不拘国别:大型舞剧《牡丹亭》赴澳新演出印象
作者:许诺  来源:舞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演出  舞剧  生死  真情  印象  国别  大美 
描述:当地时间2013年3月3日晚,雷鸣般的掌声再一次响彻澳大利亚悉尼州立剧院。如潮的欢呼声中。来自中国的导演和演员们又一次登上舞台,向热情的观众深深鞠躬致谢——这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即中国金陵艺术团)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四地八场演出的最后一场.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浅析
作者:吴梦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  爱情  生死  生死     
描述: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
从“以情为本”角度看《牡丹亭》和《长生殿》的共性与差异
作者:胡珂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情  重情  女性  女性  生死  生死  情与理  情与理  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 
描述: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从“以情为本”角度看《牡丹亭》和《长生殿》共性与差异
作者:胡珂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情  女性  生死  情与理  文化选择 
描述: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超越生死的爱情:《牡丹亭》导读
作者:谭坤  来源:四川教育出版社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超越生死的爱情:《牡丹亭》导读
舞剧《牡丹亭》奉献“评委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伍斌)作为本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决赛亮相的最后一部作品,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带来的舞剧《牡丹亭》昨晚在东艺歌剧厅献演了“评委”。八易其稿的《牡丹亭》通过别致的舞蹈
牡丹亭起舞
作者:郭佳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昆曲  文工团  现代舞  政治部  艺术团  民族舞剧  生死  超越 
描述:不提超越昆曲杜丽娘靠威亚穿越生死从昆曲到现代舞,再到芭蕾,近几年,《牡丹亭》成了舞台题材的新宠。7月21日,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将在中国剧院首演,
白先勇《牡丹亭》两百 不诉离伤
作者:Arvin  来源:舒适广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不诉离伤而已。 “不务正业”的白先勇 白先勇是谁?当他笑呵呵地站在我们面前,跟我们谈昆曲如何之美,其存在与发展危机又如何之深时,他是谁?他不是一个戏班班主,也不是拯救文化的形象大使,没有任何人授权他这种身份,也没有任何机构赋予过他这种使命。在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灯光前站久了会觉得累,说话时笑得很大声,即便说到困难和麻烦时,也是一笑置之;在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位热爱昆曲的老人,他说昆曲美啊美啊,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像是一种爱情,他说做昆曲难啊难啊,对现实的无奈和倔强,就像是面对白云苍狗的岁月。 但我们都知道,这位叫白先勇的老人,被时代所赋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他出生于战时,看过山河变色、天下兴衰;他曾梦想参与建设三峡工程,于是考取了大学里的水利工程系,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又转身去念了英国文学,并开始发表文章;他潜心写作,成为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等,他的小说不能说影响了一代人,但至少在一代的中国作家以及无数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夏志清曾说他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