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语言琐谈
-
作者:张燕瑾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语言琐谈
-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
-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礼教 语言 个性化 性格 柳梦梅 人物形象 感染力 感情
-
描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牡丹亭》以其准确、贴切的语言,把剧作的主人公杜丽娘的成长过程,简要而明晰
-
再读《牡丹亭》
-
作者:吴松青 来源:新余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语言 语言 赏读 赏读
-
描述:《牡丹亭》是杰出的,其语言既本色又华丽、文本结构严谨而合理、思想倾向扬情反理,再加上艺术表现手段极具浪漫情怀,使得其异彩纷呈,一枝独秀,成为我国戏曲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
谈昆曲电视剧《牡丹亭》的艺术再创作
-
作者:倪立 来源:中国电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电视剧 昆曲 传统戏曲 电视台 场景 蒙太奇 观众 柳梦梅
-
描述: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绵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喜爱。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欣赏它的婉转典雅、柔曼悠远,一些电
-
红楼景物语言绘颦儿
-
作者:邹光椿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牡丹亭》 语言 《红楼梦》 林黛玉 景物 出乎其外 景语 艺术形象 手法
-
描述:之情。明代胡应麟则结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曹雪芹对于传统手法成竹在胸,《红楼梦》中多层次、多侧面地以景寓情来雕塑作者笔下的第一宠儿──林黛玉,让颦儿与景物语言如影随形似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
《牡丹亭》的文本召唤结构
-
作者:李玲玲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召唤结构 结构 人物 语言
-
描述: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
-
谈中国传统喜剧、悲剧与悲喜剧的分类问题:兼论《牡丹亭》悲剧
-
作者:范华群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剧观念 悲喜剧 复合结构 牡丹亭 传统戏剧 喜剧冲突 悲剧冲突 喜剧性 柳梦梅 杜丽娘
-
描述:由于我国传统戏剧的喜剧观念与西欧的差距很大,以西欧的戏剧理论为标准对传统戏剧进行分类的结果,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不小的分歧意见。在国内有将浩瀚如海的传统剧目分别浓缩编
-
“春归”漫话——谈《牡丹亭·惊梦》与诗词曲中之“春归”
-
作者:金志仁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诗词曲 牡丹诗 杜丽娘 归来 白居易 中国戏曲 皮日休 伤春 开花
-
描述:丹当春尽才开花,故有此反问。整句意为牡丹虽美,但它开花太
-
《寻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创作谈
-
作者:王妍佳 余笑忠 来源:电视时代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白先勇 白先勇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寻梦 寻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艺术 昆曲艺术 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深层思考 深层思考
-
描述:;牡丹亭>》,以此为契机,多角度地解读了这一文化现象。这一节目以《牡丹亭》优美的唱腔贯穿其间,却不只是停留在对该剧的一般赏析上,而是用戏曲、用事实来说话,以众人的现身说法,表述对传统文化、高雅
-
再看牡丹:谈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纽约演出
-
作者:汪班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白先勇 白先勇 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 柳梦梅 柳梦梅 演出 演出 杜丽娘 杜丽娘 演员 演员 昆曲 昆曲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 纽约 纽约
-
描述:全剧布景道具丰富齐全,灯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