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DNA
-
作者:王寅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DNA 白先勇 上海大剧院 昆曲 光处理 爱情故事 演员上台 人和艺术 制作人
-
描述:一部以中国人的方式讲述的古代爱情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而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接触昆曲的年轻人。11月21日至23日,《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这是该剧今年的第9轮,也是最后一轮演出。白先勇一直希望《牡丹亭》在国内的演出有一场能够呈现完整的舞台理念和艺术构想,4月29日以来开始的
-
满园春色启芳心:《牡丹亭》“惊梦”赏析
-
作者:吴孟君 来源:自贡师专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惊梦 《牡丹亭》 真挚的情感 花园 幽怨 姹紫嫣红 语动 游丝 张生 丫环
-
描述:情怀,被埋没的青春也让那“成对的莺燕”唱了出来。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随着春风中的“晴丝”,袅袅娜娜,飘飘拂拂,在花园中缠绕,在读者心中萦纡。
-
永嘉昆剧《张协状元》饮誉台湾
-
作者:晓耕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协状元》 昆剧 浙江永嘉 台湾 《牡丹亭》 《长生殿》 《看钱奴》 《窦娥冤》 现代剧场 剧团
-
描述:永嘉昆剧《张协状元》饮誉台湾
-
同诗协诸友游牡丹亭(诗一首)
-
作者:杭州 卢典 来源:明湖诗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同诗协诸友游牡丹亭(诗一首)
-
结缘昆曲莫相负牡丹亭启三生路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报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缱绻春光无限发出的感慨。“不进剧场,怎知幽兰之美?”这是观众在看过“青春版”《牡丹亭》后惊睹其玲珑典雅而发出的赞叹。有“百戏之祖”、“幽兰之美”、“江南兰花”等美誉的昆曲虽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优孟衣冠启后人:谈戏曲艺术的人物美
-
作者:凌宁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异彩纷呈 牡丹亭 衣冠 舞台 艺术反映 杜丽娘 艺术方式
-
描述:有道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梨园这两句警语说明:舞台上异彩纷呈的戏曲艺术,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生活的艺术方式,是凭借优孟衣冠塑造林林总总
-
牡丹亭畔思汤公
-
作者:暂无 来源:上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这是何处仙境,哪里福地?看那烟波画舫、朱栏翠轩的景致,云蒸霞焕、朝飞暮卷的气象,绣出了好一幅美丽清新的江南画卷,真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岂不是杜丽娘在牡丹亭畔游园的梦境吗?
原来,我已置身于“朝思暮想”的“牡丹亭”里了。那是前不久我去浙江遂昌考察时参观汤显祖纪念馆时的感觉
-
承古启今 自成一家:简谈王仁杰剧作的美学范式
-
作者:王蕴明 来源:剧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氏 琵琶行 牡丹亭 悲悯情怀 节妇 白居易 王仁杰剧作 作家 心路历程 西厢记
-
描述:的体认,有论
-
赵公堤上一曲《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行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昆曲是一门古典文学与音乐表演相融合的艺术。刘志宏欣喜地发现,昆曲营造出的气氛和自己的气质契合度非常高,这更加坚定了他想要系统研究昆曲的决心。图/乐丹平 文/徐含青
周日上午11点,赵公堤盖叫天故居
-
四百年后,全本《牡丹亭》奔赴莎士比亚故乡汤公莎翁“执手相看”
-
作者:邱俪华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CFP图片 制图 夏曾珍
晨报记者 邱俪华
一个是中国浙江西南部小山城遂昌,汤显祖写就传世名著《牡丹亭》的千年古邑;一个是英国南部小城,诞生大文豪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