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戏曲传播的不均衡现象及其原因 以“临川四梦”文本传播为研究
作者:王省民 辛禄高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戏剧文本  牡丹亭  传播学  不均衡  刊刻  题跋  戏曲文献  评点  马太效应 
描述:中国戏剧史既是戏剧本身的发展演变史,也是戏剧文本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接受改造的历史。各个时期的文人通过对文本的刊刻、改编、评点等,与戏剧家之间建立起某种文化传递关系,即他们通过对
中西方爱情悲喜剧的文本叙述结构分析:以《牡丹亭》和《终成眷
作者:李佩阳  来源:丝绸之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终成眷属》  叙述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描述: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及其过程:以许渊冲英译《牡丹亭》
作者:吴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  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  功能理论  功能理论  翻译模式  翻译模式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舞台演出这一目的决定接下来的所有翻译活动。按照诺德的翻译过程环形模型,译者在明确舞台演出这一目的后,就应该结合翻译以舞台为导向的戏剧文本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可表演性,音乐性,简洁性),对戏剧文本
试论古典戏剧的功能主义翻译: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黄采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  目的论  目的论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多元化  多元化 
描述:,对比了戏剧的诗学功能和表达文本中的次功能在译文中的不同体现,并指出汪译、白译和许译在翻译策略、“忠诚”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功能主义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伦理解读:《牡丹亭》英译本对比分析
作者:张翠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翻译伦理学  翻译伦理学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和评价翻译文本的质量及其优劣,甚至更少人试着从翻译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分析考量中国古典戏曲英译本。戏曲除了与其他文学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有许多共同点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台词。这就要求戏曲译本既要可读又要
传统戏剧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作者:杨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  古典戏剧  古典戏剧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这一概念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翻译观,引入新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牡丹亭》和《红楼梦》、《西厢记》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经典爱情故事。《牡丹亭》全剧55出,引经据典、文字优美。但当人们对汤显祖才华钦佩的同时,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的在译文中保留,这对翻译者是个不小的考验。目前《牡丹亭》的英译本主要有三个,分别是Cyril Birch,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英译本。本文通过对这三个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的对比,旨在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影响下,译本的不同以及如何翻译才能最多的传达原文的信息,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戏剧坐请坐请上坐——昆曲《牡丹亭》的“精英式”生存
作者:李宏宇 周玲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都是小青年,一下子来挑这个大梁,肯定各方面水准不稳定。”汪世瑜老先生说 图片由剧组提供 杨振宁和夫人去北京东城的“皇家粮仓”看“厅堂版”昆曲《牡丹亭》,他带了一具望远镜——物理学家要么没弄明白演出场所,要么就是高估了明清皇家粮食储备的规模。演戏的这座古老仓房,从东墙到西墙也就20米出
“还魂”几多,《牡丹》独秀:明清“还魂型”戏剧比较
作者:徐宏图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还魂型  明清时期  戏剧比较 
描述:明清两代,以"还魂"为主要情节,取名《还魂记》的同类型剧作不少,虽各有千秋,却均不出汤显祖《牡丹亭》其右。无论从思想之深刻、曲文之典雅、人物之塑造加以比较,《牡丹亭》均高出一筹。
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的实践与意义:以丽水学院为例
作者:吴俊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戏剧  普通高校  戏剧活动  丽水师专  牡丹亭  戏剧文化  戏剧  学院  公选课  大学生 
描述: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本文将以丽水学院改编版话剧《牡丹亭》为例,从传承地方传统、加强地方与学校合作等几大方面论述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实践的意义。
初次拼接的华人戏剧风景:’96京华品剧录
作者:吴戈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演  学术研讨会  中国大陆  《牡丹亭》  华人  观众  艺术家  中华文化  女兵  承传与发展 
描述:,可调迅速而广泛.但戏剧文化,尤其是话剧文化的交流,却十分缓慢而有限.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形的焦灼,便化作了一种奔走呼号与切实努力,更催生了“’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的扉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