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91)
报纸(1002)
学位论文(113)
图书(96)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07)
地方文献 (185)
红色文化 (92)
宗教集要 (18)
地方风物 (17)
文化溯源 (15)
非遗保护 (12)
才乡教育 (6)
按年份分组
2014(455)
2009(286)
2007(223)
2006(201)
2000(113)
1997(87)
1995(89)
1987(81)
1986(78)
1982(62)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53)
中国戏剧(46)
江西社会科学(28)
戏曲艺术(25)
剧本(21)
南方文物(15)
文艺理论与批评(4)
近代史研究(3)
古建园林技术(1)
文艺界通讯(1)
传统文化书系 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传奇剧  戏曲  剧本  中国  明代 
描述:传统文化书系 牡丹亭
《牡丹亭》百场纪念演出落幕
作者:暂无 来源:大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百场纪念演出落幕
关汉卿:一身正气写风流
作者:兰芝  来源:文史春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汉卿  窦娥冤  元代社会  主要线索  田汉  黑暗现实  红线女  牡丹亭  戏剧家  形象 
描述:当时引起轰动的经典剧目,剧组还曾受命进京献演。 大凡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逢迎时势而得名;一种是因为直面现实一身骨德而留声。关汉卿是后者,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一生创作的杂剧作品
举重若轻 妙趣横生——《牡丹亭·闺塾》赏析
作者:徐凤生 于雷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杜丽娘  牡丹亭  故事情节  赏析  戏剧家  引人入胜  矛盾冲突  封建礼教  塾师 
描述:于情节之外,必然流于庸俗。那么,“戏”从何处来呢?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回首灯火阑珊处——探寻昆曲之魅
作者:袁缨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白先勇  牡丹亭  艺术浓缩  虎丘  戏剧家  文化语境  民族  优势  阶层 
描述:众、远离了当下人文环境,却不能敛止自身魅力象子夜丁香般沈郁发散。
没有了热闹,哪来的门道?
作者:黄艾艾  来源:长江文艺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牡丹亭  中国戏曲文化  昆曲  中国戏曲艺术  戏剧家  爱情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观众  王实甫 
描述:懂得昆曲的“门道”,恐怕还是有点强人所难的。“他们不仅仅是在看戏,昆曲《牡丹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想念。”白先勇这样解读观众的热情。昆曲情缘的背后,深隐着的是白先勇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的忧思、焦虑和期待。然而,悠扬的笛音毕竟已经响起。大幕拉开的时候,台下总算是坐满了观众。有了观众,我们对中华戏曲的
“闹”字下的“温柔一刀”:——也谈《闺塾》的思想性
作者:喻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塾》  思想性  温柔  封建知识分子  《牡丹亭》  封建教育  戏剧家  杜丽娘 
描述: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第一段]
六晚《牡丹亭》与你有约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永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排练,周六(9日)晚上7点半永昆传承版《牡丹亭》将在县人民大会堂向国家文化部领导汇报演出,届时欢迎广大热爱昆曲的朋友免费观看。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此
莎士比亚四百三十年年祭
作者:雷国华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奥塞罗》  三十年  表现主义  知识条目  戏剧  消闲娱乐  象征  《牡丹亭》  《西厢记》 
描述:莎士比亚在欧美,似乎已不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戏剧意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一种消闲娱乐的观赏文化。莎士比亚所有的现存的戏剧,是普及化了的文艺启蒙辞典中的知识条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地得到修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