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1)
期刊文章(337)
会议论文(7)
图书(5)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29)
地方文献 (89)
地方风物 (28)
红色文化 (11)
宗教集要 (10)
非遗保护 (9)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185)
2012(85)
2011(105)
2010(66)
2009(66)
2008(83)
2007(32)
2006(17)
1998(4)
1997(9)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
城市商报(4)
苏州日报(4)
文艺报(3)
南充日报(3)
羊城晚报(3)
安徽商报(2)
浙江工人日报(1)
中华读书报(1)
姑苏晚报(1)
饼再大也不过烙它的锅:《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价值
作者:白坤峰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穷书生张珙,让人耳目一新,此剧颇有反抗封建的思想.
从古典名著中"走"出来的画家:小记戴敦邦先生
作者:凌羽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浒传》  古典名著  人物造型  《逼上梁山》  人物画  《牡丹亭》  画家  《红楼梦》  电视剧  陈老莲 
描述:与戏曲“缘份”很深的沪上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最近因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作人物造型而声誉鹊起,不久前,我有幸在他的寓所访了他。 甘为名著作图解 戴敦邦先生是江苏镇江丹徒县人,早年曾在《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任编辑,他自号“民间艺人”。他谦
“包装”,不能太离谱——谈戏剧舞台上的“制作”现象
作者:刘平  来源:剧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作  “包装”  《牡丹亭》  “新版”  《红楼梦》  戏剧创作  艺术创作规律  舞台美术  “精品”  观众 
描述:关于“制作”的话题议论久矣 !其实这岂只是个花费的问题 ,在戏剧创作风格、时尚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时代与心理原因。恰巧本刊近期接到了下面两篇观点各异的文章 ,遂一并刊发出来 ,以期
戏曲音乐联展:听瑞鸣唱片《粉墨是梦》
作者:代延  来源:视听技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音乐  演奏家  传统戏曲  中国音乐学院  蝴蝶夫人  录音  红楼梦  牡丹亭  黄梅戏  花木兰 
描述:“瑞鸣”最新推出的这张《粉墨是梦》,从类型上看是张器乐碟。其取材上的巧,编创上的新,演绎上的精,再加上图文的雅,都造就成了这款新专辑的高品味和高欣赏价值。此专辑的副标题则是“梨园传清响,琴韵赋
小剧照舞台——民间戏曲刺绣的象征符号
作者:李宏复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刺绣  舞台  民间戏曲  绣制  中国民间  画面  神仙故事  牡丹亭  象征符号  传奇剧本 
描述:民间女子灵巧的手艺和反映民俗文化。有一首在全国各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叫《绣荷包》,歌词大意是说:一个年轻的少妇在家,出门在外的丈夫捎来口信,
唤起牡丹亭的青春生命白先勇昨做客凤鸣讲坛
作者:暂无 来源:南湖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N见习记者 马国海 摄影 袁培德 本报讯 昨天晚上7点30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白先勇应邀做客凤鸣讲坛,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作了题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
教授谢谦趣谈《牡丹亭》杜丽娘只是做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梦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语文教育应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昨日上午召开的“四川省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复习与备考研讨会”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谦从高校人才选拔的角度,阐述了他对高中语文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锻炼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无论是传记、书信,还是借条……都能用典雅的文笔、丰富的词汇去写作各类文章
真情穿越生死,美不拘国别:大型舞剧《牡丹亭》赴澳新演出印象
作者:许诺  来源:舞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演出  舞剧  生死  真情  印象  国别   
描述:当地时间2013年3月3日晚,雷鸣般的掌声再一次响彻澳大利亚悉尼州立剧院。如潮的欢呼声中。来自中国的导演和演员们又一次登上舞台,向热情的观众深深鞠躬致谢——这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即中国金陵
來逛戲曲觀園!東方人的東方主義-以陳士爭版《牡丹亭》爲討
作者:黃兆欣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  自我東方論述  自我東方論述  牡丹亭  牡丹亭  疏離  疏離 
描述:共犯結構下的產物。本文在「自我東方論述」(self-Orientalism)的理論架構下,以1999年陳士爭於紐約林肯中心導演製作的全本《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 )作爲討論對象,試圖從湯顯祖原作出發,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範式中,釐析導演手法在東西方文化擺蕩所產生的歧異感。 陳版《牡丹亭》在舞臺呈現中,沿用了西方對中國戲曲的刻板印象,強行置入疏離(Alienation)的表演元素,並雜燴中國民間技藝及民俗風情,以建構看似傳統的自我東方形象。在呈現文學藝術經典及戲曲表演風貌的表象下,《牡丹亭》成爲導演展現東方的載體,在向西方輸出的模式中,回溯東方主義的偏見認知,進而獲取西方世界主導下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