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3)
报纸(145)
学位论文(17)
会议论文(6)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2)
地方文献 (123)
宗教集要 (8)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49)
2013(24)
2012(47)
2010(38)
2009(46)
2008(22)
2005(15)
2004(13)
1997(7)
1982(5)
按来源分组
扬子晚报(6)
青年报(4)
剧影月报(3)
京华时报(3)
北京青年报(3)
都市女报(1)
兰州日报(1)
法制晚报(1)
民族艺术研究(1)
北京晚报(1)
《2012牡丹亭》今起将在东方艺术中心连三天
作者:沈家善李铮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012牡丹亭》今起将在东方艺术中心连三天
坂东玉三郎崑剧《牡丹亭》(附图)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大公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坂东玉三郎崑剧《牡丹亭》(附图)
姹紫嫣红牡丹开:昆曲《牡丹亭》赴英国商成功有感
作者:刘阳  来源:对外传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英国  昆曲  《每日电讯报》  《泰晤土报》  《金融时报》  演出季  商业运作 
描述:2008年6月3日至8日,应英国雅仕贺公司和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邀请,苏州昆剧院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访英,参加由该剧院举办的中国演出季。这是中国古老剧种昆
青春版《牡丹亭》盛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作者:金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调查  调查  现状  现状  苏州  苏州  2001年  2001年 
描述:自2001年5月侣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始,昆曲受到各级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自2004—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出现,昆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评陈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
作者:胡尔岩  来源:舞蹈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评陈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我杜丽娘的一点体会
作者:沈昳丽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姹紫嫣红  《牡丹亭》  昆剧  昆曲  惊梦  闲庭  寻梦  中国古典戏曲  梅树 
描述:《牡丹亭》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最崇高的艺术圣殿,《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则是我魂牵梦绕的憧憬与渴望。
中日版《牡丹亭》上海热-坂东玉三郎三“杜丽娘” 首次完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 王舒阳 有一种美,不拘于形、不限于声,凌驾于程式之外,有“日本梅兰芳”之称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就在舞台上展示了这样一种难以描摹的美态。 11月17日至22日,苏州昆剧院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继今年3月在苏州首演、5月在北京演出后,
中西文化互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李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文化比较 
描述:其共性文化特征。基于此,多年来学界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整体看,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多个视角探讨杜丽娘与朱丽叶形象的异同及原因,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全面比较两部作品在文化思想、主要人物形象、艺术审美、表演欣赏等角度的异同,并从辨异入手促进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而本文的写作,拟将这两部作品纳入中西文化的视野中互相关照,避免单一的文本解读,力求全面展现两部戏剧作品在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宗教哲学、戏剧审美形式方面的异同。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两部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其中以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比较为重点,揭示她们性格、爱情的文化特质;兼顾柳梦梅与罗密欧、杜宝与卡普莱特、陈最良与神父的形象比较。第二章辨析两部剧作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从宗教哲学入手,进而探求中西生死观及“梦意识”对两位作家创作剧本的影响。第三章深入分析两部作品的美学观念,得出两部作品美学形态殊途同归、审美欣赏具有中西差异以及表现形态各擅胜场的结论。
文学对照下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李燕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中国作品  牡丹亭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  中国戏剧 
描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与英国民间戏剧中的优秀思想,忽视戏剧创作中的清规戒律,打破喜剧与悲剧的界限,从思想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它的作品针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歌颂爱情,富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揭露社会的黑暗
曹雪芹“写儿女之真情”的文艺
作者:王先霈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红楼梦  文艺  进步思想  小说  爱情描写  林黛玉  贾宝玉  十八世纪  牡丹亭 
描述:历史小说,爱情描写只不过是一种掩护,作品的本旨不是在“谈情”。爱情主题说曾被当做《红楼梦》研究中严重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