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87)
报纸(1027)
学位论文(542)
图书(148)
会议论文(6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24)
地方文献 (138)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20)
宗教集要 (16)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6)
按年份分组
2014(342)
2013(239)
2012(325)
2011(369)
2010(315)
2007(149)
2006(141)
2005(118)
2003(65)
1995(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644)
孔子研究(5)
江西教育出版社(3)
青海师专学报(2)
文学教育(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
全国新书目(1)
群文天地(1)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砚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关于《牡丹亭》主题的研究综述(1992年-2002年)
作者:智鑫  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主题研究  意蕴 
描述:本文着重介绍了从1992年到2002年我国理论界各阶段对《牡丹亭》主题的研究。并重点总结了理论前辈对《牡丹亭》主题的几种主题研究论。通过总结学术界对“主题研究”的发展阶段,得出《牡丹亭》主题研究
二十世纪南戏与传奇研究回顾
作者:徐朔方 孙秋克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十世纪  南戏研究  传奇研究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长生殿》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 
描述:对上一个世纪南戏与传奇研究的成就作一番检视,我们既觉得多少有些遗憾,同时又感到欣慰。感到遗憾的是,与金元杂剧的研究相比较,二十世纪南戏与传奇研究多少显得有些冷落,在整体上有不够厚重之感。上半个世纪
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
作者:白彬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道陵  四川地区  《舆地纪胜》  道教  仁寿县  四川盐业  天师  五斗米道  水女神  《太平寰宇记》 
描述: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白彬四川盐业与道教的关系,是学术界过去未曾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依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部分考古材料,对四川盐业与道教及巴僚少数民族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蜀中
《娇红记》研究二题
作者:丁烨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娇红记》  通俗类书  《西厢记》  《牡丹亭》 
描述:本文将七种明代通俗类书中的《娇红记》小说分成三个 系统,并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娇红记》的“反封建”说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并将孟称舜的《娇红记》与《西厢记》、《牡丹亭》作了比较。
安徽两宋金银货币的发现与研究
作者:方成军  来源:安徽钱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银货币  安徽  发现  《太平寰宇记》  两宋  宣州市  御史中丞  天宝年间  杨国忠  宣城 
描述:安徽银铤的铸造,至迟在唐代就开始了。1956年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4枚银铤,其中1枚为宣城郡所铸,系杨国忠用以进奉之银铤,呈条块状,唐制伍拾两,实测重2100g。錾文:正面一行,"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进";背面三行,"宣城郡和市银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描述: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由台湾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范围内的上演,更带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本文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以对《牡丹亭·游园》一折唱腔的分析为重点,得出南昆风格戏曲唱腔的特点;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加以总结,并对昆曲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三生一梦“牡丹亭”:山三妇与《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田薇  来源: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三妇  三妇  女性读者  女性读者 
描述: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作者:周娅 赖力行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女性神话  至情  至情  生命  生命  性灵  性灵  文心  文心 
描述: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妇,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
从《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牡丹亭》女性读者群
作者:金霞 姚珺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读者  传播 
描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