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情绘声,为后世法:谈昆曲身宫谱
-
作者:傅雪漪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州画舫录》 陈金雀 《牡丹亭》 《琵琶记》 内心节奏 昆曲艺术 曲身 舞台演出 绘声 钞本
-
描述:绘情绘声为后世法——谈昆曲身宫谱傅雪漪中国戏曲是诗剧。“诗之为用者声也,声之所以用者情也。”诗歌的旋律(腔调)是属于情感的,也是属于语言的。离开旋律(腔调)以及和它同类的生理变化(动作、形态),情感
-
入木三分的刻画——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
-
作者:邓宁辛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 人物形象塑造 中国戏剧 《牡丹亭》 《长生殿》 17世纪 16世纪 文化史
-
描述:入木三分的刻画──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邓宁辛(一)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是中国戏剧丰收的世纪,是传奇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世纪。其中堪称中国戏剧文化史上第一流瑰宝的作品,在继汤显祖
-
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审美与意志之思考》读后谈片
-
作者:周述成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 意志活动 审美经验 心理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 《牡丹亭》 审美对象
-
描述:文对林黛玉听戏的论
-
幽冥人生——中外鬼戏文化摭谈
-
作者:宁宗一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戏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摭谈 文化意蕴 鬼魂 鬼文化 《论衡》 民间文化 传奇剧
-
描述:疑惑,这世界究竟有没有“鬼”?有些什么样的“鬼”?在遥远的中国古代哲学界和西方的先哲的笔下,对鬼的理解就存在着种种分歧.即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王充就推出《论衡》这样无神鬼论的巨著,但他并未能说服一切有鬼论者,及
-
“包装”,不能太离谱——谈戏剧舞台上的“大制作”现象
-
作者:刘平 来源:剧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制作 “包装” 《牡丹亭》 “新版” 《红楼梦》 戏剧创作 艺术创作规律 舞台美术 “精品” 观众
-
描述:关于“大制作”的话题议论久矣 !其实这岂只是个花费的问题 ,在戏剧创作风格、时尚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时代与心理原因。恰巧本刊近期接到了下面两篇观点各异的文章 ,遂一并刊发出来 ,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编 者
-
谈《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发展
-
作者:李永泉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 主题转变 主题转变 尊情 尊情 义侠 义侠
-
描述:传》中李益的性格主要是先软弱后薄情,而《紫钗记》中的李益性格主要是忠贞,但还带有三分软弱。黄衫客是汤显祖期盼中的“社会的良知”,但这种期盼是不可能实现的。
-
“闹”字下的“温柔一刀”:——也谈《闺塾》的思想性
-
作者:喻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塾》 思想性 温柔 封建知识分子 《牡丹亭》 封建教育 戏剧家 杜丽娘
-
描述: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第一段]
-
民间故事的典雅化 新编昆剧《孟姜女》得失谈
-
作者:吕茹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姜女》 昆剧 民间故事 典雅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失 中国传统艺术 《牡丹亭》
-
描述:自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昆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昆剧在海峡两岸、世界各地的轰动上演成了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景,优秀的昆剧剧本也层出不穷。白先
-
从古典走向现代
-
作者:刘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剧 还魂记 牡丹亭 比较 唱腔 声腔
-
描述:予了“美、秀、娇、甜”的高度评价。近半个世纪后的2003年,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的江西师范大学,采用校园与戏曲联姻的举措,对《牡丹亭》进行重新打造,运用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演绎出一部新版赣剧
-
经典也要讲“包装”:从昆曲译本《悲欢集》谈起
-
作者:蔡莉莉 来源:对外传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译本 包装 汉英对照 牡丹亭 青春版 白先勇
-
描述:昆曲能奇迹般地再次在中国复活,并且走向国外,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功不可没;同时,汪班先生的汉英对照本《悲欢集》的出版,也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精选在国外经常上演的9种昆曲,共26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