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64)
报纸(1238)
图书(88)
学位论文(57)
会议论文(2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38)
地方文献 (1185)
地方风物 (79)
红色文化 (60)
非遗保护 (53)
宗教集要 (32)
才乡教育 (22)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461)
2013(219)
2012(319)
2010(305)
2009(266)
2006(126)
2005(90)
2000(49)
1986(37)
196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68)
上海戏剧(78)
天天新报(15)
戏文(13)
新闻晚报(9)
扬子晚报(7)
戏剧艺术(6)
新华日报(2)
中学生(1)
改革与开放(1)
懒画眉
作者:雪小禅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画眉  昆曲  颜色  发丝  春风  适合  西南联大  六世达赖喇嘛  牡丹亭  仓央嘉措 
描述:懒画眉,这三个字真春天呀。只有春天,深深的春,风吹到脸上,拂起黑黑的发丝,晒在暖阳下,才会懒画眉,才会慵懒得像一条蛇似的,着蓝颜色衣装——从里到外的蓝,春风知道蓝有多妖媚,多适合这懒画眉的春天。
《怜香伴》恍若《蓝宇》
作者:朱续  来源:新华航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演员  女同性恋  电影导演  感情世界  眼眶  张艺谋  牡丹亭  排演  李渔 
描述:排演中,看了昆曲演员的吟唱和身段,关锦鹏导演湿了眼眶。
于丹大剧院畅谈艺术启蒙
作者:罗颖 程宁  来源:小演奏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  审美艺术  艺术教育  启蒙  昆曲  牡丹亭  生活中  分享  生命  感受 
描述:看戏的感受,再到艺术在生活中的功能,最为难得的是于丹还和人们分享了她在女儿艺术教育的经验。
反串盛宴 笑迎新年
作者:祖忠人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演出  柳梦梅  武生  昆曲  林冲  新年  舞台  陌生化  杜丽娘 
描述:12月31日,海天蟾逸夫舞台的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迎来了2011年的新年钟声。一场久违的"重量级"昆曲大反串令人大开眼界。最具"笑点"的是黎安和谷好好合作的《牡丹亭·惊梦》。杜丽娘比柳梦梅还高出一头
张充和与《曲人鸿爪》
作者:孙康宜  来源: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画册  逸群  古文字学  牡丹亭  书法  寄生草  红楼梦  名流  绘画 
描述:,由张允和先生口述、孙康宜撰写的同名书籍刊载了该画册全部字画,记述了诸位名流绘画题词的过程,从中可以窥见曲坛风云名流神采。我们特选编唐兰、王民、吴逸群、汪东、韦均一部分,以飨读者。
不努力,现实永远不会改变
作者:刘珏欣 姜晓明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黄豆  上海昆剧团  每个人  艺术中心  演员  改变世界  园林  办公室 
描述:尽管每个人都在劝阻,2009年,张军还是把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工作辞了。"你将失去一切",很多人对他说。对于成立国内首个以演员之名命名的民营昆曲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大家心里都是问号。半年多后
从苏滩到滑稽
作者:钱乃荣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滑稽戏  唱片  上海话  昆曲  说唱  苏州  大中华  名角  牡丹亭  沈起凤 
描述:自晚明以后,苏州一直是我国文化的繁华重地,昌盛长达二百多年的昆曲,在此达到雅俗共赏的和谐境界。我们从乾隆时代编录的《缀白裘》中记下的昆曲脚本中,就可看到雅致的唱词和丑角类苏州方言俚俗念白的相契
你的芳名叫千灯
作者:桂林  来源: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石板  想象  后花园  江南水乡  灯具  故乡  牡丹亭  余音  灯笼 
描述:绕梁不绝…… 千灯,还是昆曲的故乡。 去了,我才知道:千灯的原名“千墩”, 后易名“茜墩”。前者巍然于水岸,后者则茜草萋萋于墩。一样的诗意,不一样的美感。 都喜欢。 一样的江南,一样的似水流年
谭盾、张军将昆剧搬进园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谭盾  园林  昆剧  上海世博会  牡丹亭  音乐家  朱家角  昆曲 
描述:上海世博会期间,著名音乐家谭盾与“昆曲王子”张军将联手打造中国第一部园林实景昆剧《梦回·牡丹亭》,5月将在青浦朱家角课植园上演。
辛意云:人的哲学
作者:刘萌萌 宋小青 梁聪怡  来源:天下美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昆曲  情绪状态  牡丹亭  西方  人性  感性  中国  情感  力量 
描述:辛意云来北大讲学,主讲《牡丹亭》,前后去听他讲了2次昆曲。第一次听他讲,动手创作新版《牡丹亭》时,有人建议就写到女孩子死了,因为这是悲剧,是世界潮流,后面都是多余。辛意云说要讲她复活,这是情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