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82)
报纸(1411)
学位论文(539)
图书(144)
会议论文(8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26)
地方文献 (180)
地方风物 (132)
非遗保护 (35)
宗教集要 (29)
才乡教育 (28)
文化溯源 (15)
红色文化 (12)
按年份分组
2013(254)
2012(418)
2011(348)
2009(339)
2006(142)
2005(143)
2003(90)
2002(79)
1992(42)
1991(40)
按来源分组
世界电信(2)
环境与职业医学(2)
读者(原创版)(1)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1)
经济展望(1)
世界中学生文摘(1)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1)
强度与环境(1)
人籁论辨(1)
《蜀中广记》引《太平寰宇记》考
作者:邓星亮 王斌  来源:求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蜀中广记》  《蜀中广记》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文献考  文献考 
描述:寰宇记》整理本之疏误,又可彰显《蜀中广记》之巨大文献价值。
《牡丹亭》蓝本问题疑:兼与向志柱先生商榷
作者:伏涤修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蓝本问题疑:兼与向志柱先生商榷
《与朱彊村书》作者考
作者:王培軍  来源:词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作者考  前序  判断  王鹏运  别录  第三  老人  衰世  符契 
描述:翔台省,略同于元献。夏六月手《珠玉》一编,字(?)句规,五日而卒业,视元献不失累
《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
作者:万隆  来源:蒲松龄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王士祯  《池北偶谈》  黄宗羲  王氏  《牡丹亭》  《清平山堂话本》  人物形象  《考工记》  柳条边 
描述:《聊斋志异》中王士祯评语条万隆张友鹤先生会校会注会评《聊斋志异》(以下称“三会本”),辑录王士祯评语28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新1版《聊斋志异》(以下称“浙本”,共520篇,是目前所收
《牡丹亭·惊梦》中“晴丝”“烟丝”非“游丝”
作者:刘儒贤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丝  牡丹亭  《惊梦》  杨柳依依  信物  古代人民  垂杨  闲庭  不可分割  条烟 
描述:赠,庭院、码头、驿亭亦多植杨柳,杨柳几乎和古代人民的生活、感情,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对那些深闭幽闺、足不出户的贵族少女们,更是其感春怀人的昔遍信物。《古诗十九首》中“郁郁园中柳”,王
关于《太平寰宇记》中“莫愁湖”记载的考
作者:夏振明 胡凤英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关于《太平寰宇记》中“莫愁湖”记载的考
台湾编导加盟舞美服装创新史依弘挑战昆曲《牡丹亭》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史依弘《牡丹亭》定妆照 本报讯(记者王剑虹)继跨流派“挑战”京剧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之后,当红梅派青衣史依弘日前又宣布将与“昆曲王子”张军合作演出整本昆剧《牡丹亭》。该剧将邀请台湾
台湾戏曲导演李小平偕史依弘、张军做客东方早报文化讲堂共讲“
作者:暂无 来源:东方早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日文化讲堂现场,史依弘(左)与张军(右)既讲且演,与观众分享昆曲的魅力。 早报记者 潘妤  在继白先勇的青春版等众多不同版本的昆曲《牡丹亭》问世之后,又有台湾戏剧人将携手国内
台湾编导加盟舞美服装创新史依弘挑战昆曲《牡丹亭》
作者:王剑虹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台湾编导加盟舞美服装创新史依弘挑战昆曲《牡丹亭》
知识人印象:读李怀宇《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
作者:吴丙年  来源:出版广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人  台湾文化  中国文化  印象  白先勇  形象  群体  牡丹亭  开拓  价值 
描述: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 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人吧,比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的人。但在作者李怀宇看来,“知识人”的概念却不那么简单。就《知识人》这本访谈录来看,作者所拜访,所记录之人,诸如白先勇、余光中、郑愁予、南方朔、隐地等十六位人物,个个成名在早,皆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文章一篇篇读过,我们会发现,“知识人”,该是那些有别于普世目光、情怀、抱负和社会担当的人。这些“知识人”给我的印象,或有着清透高远的目光,或有着博大,亲切的人类情怀,或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抱负和担当。总的来说,知识是不是力量,知识能不能改变世界,前提是有没有这样的“知识人”存在。 说及“清透高远的目光”,白先勇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