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7)
报纸(52)
图书(50)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1)
地方文献 (82)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0)
2012(34)
2011(34)
2010(24)
2009(44)
2007(20)
2004(18)
2003(16)
2001(18)
1986(4)
按来源分组
苏州日报(10)
百科知识(4)
中国戏剧(4)
文史天地(3)
东南文化(3)
文物出版社(2)
中国史研究(2)
学前教育(1)
实用中医药杂志(1)
华人世界(1)
“玉牡丹”绽放苏州——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惊艳中外观众
作者:杨帆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玉牡丹”绽放苏州——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惊艳中外观众
苏州昆剧院昆曲《牡丹亭》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作者:暂无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苏州昆剧院昆曲《牡丹亭》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就《两宋苏州经济考略》致方健先生
作者:吴松弟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经济  《宋史·地理志》  《元丰九域志》  中国移民史  年平均增长率  《建康集》  考略  《太平寰宇记》  人口增长率  人口密度 
描述:就《两宋苏州经济考略》致方健先生
发乎情,止乎礼义——苏州派爱情剧略论
作者:康保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  明末清初  爱情  地方色彩  交流经验  剧作家  戏曲作品  《牡丹亭》  《西厢记》  剧坛 
描述:明末清初,在苏州地区,一下子涌现出李玉、朱素臣、朱佐朝等十多个专业剧作家。他们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创作出一大批风格相近的戏曲作品,雄踞于当时的剧坛。人们习惯于称他们为“苏州派”。 以浓郁的苏州
古代女子阅读《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农村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剧照。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经典一览 □李小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 四百年前,汤显祖在自己的不朽杰作《牡丹亭》卷首所写下的这句题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炽
临川古代书院
作者:张德山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书院  临川  县志  崇儒  汝阳  南湖  书院学  地方官吏  山长  抚州 
描述:移到现代,临川人仍然不逊色于他们的先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有五位主编,其中有两位——游国恩,萧
古代戏曲语言特点探微
作者:沈义芙  来源: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语言  杜丽娘  表演节奏  古代戏曲  牡丹亭  莺莺  游园  张生  语言特点  《惊梦》 
描述:讠永)》:〔小桃红·生见莺莺〕
古代曲论中的导演论
作者:俞为民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曲论  冯梦龙  李渔  《牡丹亭》  舞台效果  导演工作  演员  舞台演出  《闲情偶寄》  旧剧 
描述:古代曲论中的导演论俞为民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家创作出了文学剧本,还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感人的舞台形像,去感动观众,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而导演是把文学剧本转化为舞台形像
我国古代文化之“四”
作者:夏康喜  来源:价格月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文化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牡丹亭》  《西厢记》  《长生殿》  《史记》  应天府书院  《红楼梦》 
描述:我国古代文化之“四”
新余古代冶铁考析
作者:李小平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冶铁  《天工开物》  遗址  新余  《大清一统志》  凤凰山地区  《太平寰宇记》  散布面积  青花瓷  宋应星 
描述:新余古代冶铁考析李小平一、历史沿革新余市位于江西中部偏西,是本省的钢铁基地,现辖渝水区、分宜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穿过市区的袁河、孔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