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魂”之后有精华〔评《牡丹亭》〕
-
作者:张齐 来源:江西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还魂”之后有精华〔评《牡丹亭》〕
-
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牡丹亭》
-
作者:原辉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彼得·塞勒斯 彼得·塞勒斯 陈士争 陈士争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
描述: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引起了学者和媒体的共同关注。 首先,美国舞台上的两个《牡丹亭》都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中心制原则,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图决定了演出的面貌和特点。彼得·塞勒斯从情色角度对《牡丹亭》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并综合运用了中西不同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被称为“后现代杂沓”版《牡丹亭》。陈士争以忠实于原著为特点,并在舞台上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表演形式,因此被称为“传奇”版《牡丹亭》。由于两个美国《牡丹亭》与中国的传统演出大相径庭,观众对它们褒贬不一,因此中外学者展开了对传统与创新的大讨论。 其次,透过导演的文化身份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文化权力关系依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美国人以能够最先上演全本《牡丹亭》而炫耀他们的文化胜利之姿,而华裔导演却在使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折...
-
昔日北京动物园古桥(下)
-
作者:杨小燕 来源:北京档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动物园 牡丹亭 古桥 照片档案 试验场 拆除 扩建 游廊 景区 珍贵
-
描述:北京动物园内的古桥大部分已在扩建中拆除,只留下珍贵的老照片档案,与大家共赏。
-
评余秋雨的《笛声何处:关于昆曲》
-
作者:王亚莉 来源:大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余秋雨 昆曲艺术 社会性 中国历史 哲理性 遗忘 文化现象 苏州 戏剧学 牡丹亭
-
描述: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由余秋雨编著的、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笛声何处-关于昆曲>这本书,通过阅读,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
三夫人合评《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资料卡片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三夫人合评《牡丹亭》
-
《牡丹亭》及其三妇合评本
-
作者:任亮直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及其三妇合评本
-
三妇合评《牡丹亭》
-
作者:李鼎荣 来源:知识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三妇合评《牡丹亭》
-
评《名联鉴赏词典》
-
作者:钱剑夫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鉴赏 词典 参考书目 失考 对联 辞书出版 牡丹亭 文学 名胜 唐诗
-
描述:可商之处甚多,其中失精、失当、失考、失收之处尤伙。试举浅见,
-
《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
-
作者:刘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 形象 形象 差异 差异 文化阐释 文化阐释
-
描述:首先根据中国小说史来追溯才子佳人文学的源头,从笼罩着志怪迷烟的六朝爱情小说、到唐代爱情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再到宋代说话中的爱情“传奇”,从中探索才子佳人文学得以形成的诸多元素,并且勾勒出才子佳人文学发展
-
《牡丹亭》探班沙溢头戴牡丹花雷人
-
作者:暂无 来源:赣东都市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由沙溢、孙菲菲、张铁林、郭凯敏主演的30集电视剧《牡丹亭》,近日在汤显祖故乡江西抚州赶拍。沙溢扮演的柳梦梅头戴牡丹花,雷倒探班的记者。当天,沙溢请假离组,他戴花的造型成为媒体笑谈。女主演孙菲菲赶紧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