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435)
期刊文章(2051)
学位论文(67)
会议论文(48)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60)
地方文献 (107)
非遗保护 (59)
地方风物 (51)
才乡教育 (22)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11)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639)
2009(230)
2008(224)
2005(88)
2002(101)
1997(52)
1995(55)
1990(51)
1985(24)
1984(2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5)
光明日报(11)
创造(8)
华夏文化(3)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化工之友(1)
漯河日报(1)
从《牡丹亭》看中国古典悲剧精神
作者:李阳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范式  悲剧范式  团圆之趣  团圆之趣  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 
描述:本文试图以中国古典悲剧的经典剧目<牡丹亭>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以团圆之趣为特色的悲剧范式及其掩映下的悲剧内涵,并进一步讨论以对正义和善的道德褒扬为旨归的中国古典悲剧精神.
《牡丹亭》之“至情”与泰州学派的戏剧精神
作者:陈燕华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情欲观  泰州学派  化情归性  至情论 
描述:追求的仁与乐、道德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精神密切相关.
女权精神的突显:《牡丹亭》、《西厢记》主题比较谈
作者:高敏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主题  主题  比较  比较 
描述:在谈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思想性的时候,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西厢记》是以情反礼,《牡丹亭》是以情反理。而我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赞扬女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精神,从而表达对女性
还《牡丹亭》于园林寻百年梦看张
作者:暂无 来源:昆山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自从4月28日晚首演以来,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连续又上演多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先锋,该剧的制作人、导演兼主演张说:“再没有任何地方比园林更能承载昆曲之美了
1秀场史依弘张领衔《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时间:6月1日至3日晚7:15 地点: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票价:880、680、580、480、380、280、180、80元 晨报讯 这部最新版《牡丹亭
给过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访昆曲演员张
作者:忻颖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美好  《牡丹亭》  总干事  艺术家 
描述:《牡丹亭》结缘教科文巴黎当地时间6月26日18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仪式,任命中国昆曲演员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谈起能获得这一殊荣
“昆曲王子”张:牡丹亭上三生路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小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王子  创新之路  Rap  商业化 
描述:,就是于丹口中的样子。留很帅发型,穿很酷衣服,说起话来如同讲戏,极生动。和记者谈话间,空中忽然飘起雨。雨滴越来越大。“一会儿,园子里的演出还能照旧?演员岂不全部淋在雨中?”记者忍不住问。张一笑,说
艺术·梦想·坚持 姜鸣-张大型对话励志讲座
作者:姜鸣 张军 于其多  来源:创意设计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工艺美术专业  大型对话  表演艺术  主持人  昆曲  艺术中心  传统工艺美术  职业学院 
描述: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朱家角百年课植园内,昆剧王子张与音乐家谭盾联袂推出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将昆剧以别样的方式唱响。突围传统镜框式舞台,昆剧的古典挟襄着跨越时空的现代;每当日头将落,课植园里
丽娟事件:谁在发神经?
作者:吴澧  来源:报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事件  大众传媒  杜丽娘  牡丹亭  恐怖主义  新闻策划  南方周末  媒体  朱丽叶  第三阶段 
描述:人应该讲真话,但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在葬礼上的发言。换句话说,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对亲属感情的尊重,在入土为安之前,某些负面真话以不讲为好。那位追刘德华追到父亲跳海自杀的丽娟,葬礼未行.就有专家
昆曲《牡丹亭》 “堆花”表演衍变及成因初探
作者:李阳  来源:艺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堆花”表演  “堆花”表演  规范  规范  衍变  衍变 
描述:"堆花"是昆曲《牡丹亭·惊梦》中的群体表演造型,系昆班艺人不断加工创造而成。"堆花"形成伊始,其名号与扮相有严格的规定,其表演形式亦有严格的规范,但在近现代以来,它在性别、人数、场次、曲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