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在“青春”与“经典”间探寻的传统戏曲重建
作者:王姝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传统戏曲  “经典”  市场操作  《梁祝》  精神本质  现代转型  演出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已成功演出了百场。一个最古老的剧种突然以纯美的表现,令人满意的市场操作焕发出了新鲜时尚的青春魅力。另一方面,出于对之前先锋式瓦解戏曲传统的反动,浙江
突破传统 美的融合——芭蕾《牡丹亭》
作者:李画 李拜天 刘阳  来源:明日风尚(生活态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融合  服装设计师  昆曲  音乐  郭文景  舞台  芭蕾舞团  白先勇 
描述:主创团队成员也都是在各自领域极具个性的人物——先锋派戏剧导演李六乙,才华横溢的作曲家郭文景,年轻的编导费波,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德国著名美术和灯光设计师米歇尔一西蒙。这种碰撞,会带来什么样的《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传统版”与“青春版”之比较研究
作者:李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描述: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由台湾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范围内的上演,更带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本文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以对《牡丹亭·游园》一折唱腔的分析为重点,得出南昆风格戏曲唱腔的特点;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加以总结,并对昆曲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牡丹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意义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戏剧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娱乐,而好的戏剧更甚――《牡丹亭》就是这样一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高尚娱乐性为一炉的好戏。 在《牡丹亭》里,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一见钟情,萌发青春之爱,并产生了性的结合。然这一结合既不俗也不是西方式的“放”,汤显祖用了一种特有的比较精神的表现手法:让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梦里,用“花神舞
文化图式与《牡丹亭》的文化翻译
作者:刘炳淑 仇全菊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  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 
描述: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
作者:祁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现状  昆曲现状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革新  革新 
描述:为总制作人的团队对传统的《牡丹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革新与创作,例如在剧本方面,尊重原著,取其精华;在导演方面:传承古典,融合现代;在舞美方面:现代舞台,典雅气质;在表演方面:青春靓丽,细腻传神;在唱腔
仪式传播与传统再生--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作者:董瑾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仪式功能  文化认同  青春版牡丹亭  传播方式  传播效果 
描述:仪式传播与传统再生--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传统戏剧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作者:杨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  古典戏剧  古典戏剧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这一概念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翻译观,引入新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的发展
一边是“美翻了”的惊叹,一边是“亵渎传统”的批评史张版《牡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 李峥  上周以来,“史张版”昆曲《2012牡丹亭》无疑是戏曲行里的焦点话题。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2012牡丹亭》已不仅仅是在艺术创新上饱受争议,所有名人对该剧的评论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理论的大讨论。 恐怕史依弘也未曾料到,《2012牡丹亭》的创排演出
两组“杜柳”轮流担纲上昆传统版《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东方早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早报记者 潘妤  在东艺演出的“名家名剧月”活动又掀高潮,昨晚,上海昆剧团演出的《牡丹亭》再次受到观众追捧,演出前门票一售而空,开场前甚至有不少“黄牛”等候。由于此前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广泛影响,以及昆剧日益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加之经典名剧的魅力,上海昆剧团近年来每演一次《牡丹亭》都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