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4)
报纸(668)
图书(35)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16)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741)
历史名人 (707)
才乡教育 (7)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5)
地方风物 (4)
文化溯源 (4)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8)
2013(116)
2012(167)
2010(118)
2008(135)
2007(107)
2006(59)
2004(41)
2003(16)
2000(9)
按来源分组
光明日报(15)
大舞台(6)
都市快报(5)
北京商报(4)
文化交流(3)
书屋(2)
世界遗产(2)
音乐生活(2)
音响世界(1)
明日风尚(生活态度)(1)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昆曲《牡丹亭》的诠释
作者:邹红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  昆曲  白先勇 
描述: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明代女性意识与女性题材文学:以《雌木兰》、《女状元》、《牡
作者:黄秀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雌木兰》  《雌木兰》  《女状元》  《女状元》  《牡丹亭》  《牡丹亭》  个性解放  个性解放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描述:本文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指出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涌起,对于女性的认识在文人当中有了新的变化,徐渭、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及选定这两位作家和这三部作品
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以《牡丹亭》《玉块记》
作者:赵雅琴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戏曲  女性形象理学  男权主义 
描述:同的方式昭示了剧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但都与明代理学思潮有着深刻的关联。
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以《牡丹亭》《玉玦记》
作者:赵雅琴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戏曲  女性形象  理学  男权主义 
描述:同的方式昭示了剧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但都与明代理学思潮有着深刻的关联。
白先勇《牡丹亭》访穗舞美媲美李少红《红楼梦》
作者:谢奕娟  来源:信息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青春《牡丹亭》上演以来颇受欢迎。(资料图片)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谢奕娟) 经过白先勇之手,令昆曲《牡丹亭》变得“潮”了起来。 不管是精华版还是完整版,白先勇的青春《牡丹亭》几次来穗都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青春《牡丹亭》——青春《牡丹亭》
作者:胡爽 朱虹 杨柳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幻  梦幻  虚拟  虚拟  写意空间  写意空间 
描述:空灵虚幻的审美原则是舞台美术创作的理念,是重要的舞台法则,舞台灵魂,借助当今信息传媒时代和高科技朝人性化发展趋势,回归传统文化找到属于中国的艺术精髓.通过梦文化和传统美学创作的关系体现中国艺术独特的"神韵美".
曲海寻踪——吴地宋元明清几位戏曲演艺、作品之杂考
作者:王染野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韫玉  《荆钗记》  《牡丹亭》  金德辉 
描述:宋末元初,大词人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一题《满江红》,是赠给韫玉的,韫玉是南宋时演员而非传奇;《荆钗记》作者非明代宁献王实乃元代柯丹邱;汤显祖《牡丹亭》原为宜黄戏后由吴门文士移植为昆剧;清代金德辉
焕发戏曲舞台艺术的“青春”:青春《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和审
作者:胡芝风  来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如何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时代的青春?戏曲界有二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种是出于对传统的尊重,把舞台形式全方位复古到几百年前样式,这种做法显得舞台表演很陈旧,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不合拍;另一种是关注时髦的舞台装置,并
论雕虫馆臧懋循评改《牡丹亭》
作者:朱恒夫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四梦曲谱》。攻研戏曲者莫不知道臧晋叔曾评改过四梦。然很少人见过臧晋叔初版的评改本。笔者于2003年秋到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访学,有幸在东亚图书馆见到了极为珍贵的初版《雕虫馆校定玉茗堂新词四种》本,精读了其中的《牡丹亭》,体会颇多,今发表出来,以与同道分享。
论昆曲青春《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
作者:祁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现状  昆曲现状  青春  青春  《牡丹亭》  《牡丹亭》  革新  革新 
描述:和非物质遗产。 由于种种原因,古老的昆曲在今天这个娱乐手段多样化的时代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尤其是年青人的审美需求越走越远。2004年,青春《牡丹亭》一经首演便大获成功。以白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