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58)
报纸(2157)
学位论文(135)
图书(68)
会议论文(4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6)
历史名人 (1688)
非遗保护 (10)
才乡教育 (9)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7)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2(607)
2010(515)
2009(474)
2008(514)
2007(329)
2004(136)
1986(54)
1984(34)
1982(49)
1963(6)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57)
中国戏剧(50)
剧影月报(43)
舞蹈(18)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12)
艺术教育(9)
中国新闻周刊(9)
文学评论(8)
舞蹈研究(6)
创作评谭(5)
庆贺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 芭蕾舞剧《牡丹亭
作者:叶进  来源:舞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  牡丹亭  建团  中央  周年 
描述:庆贺中央芭蕾舞团建团50周年 芭蕾舞剧《牡丹亭
从“吕硕园订”的“牡丹亭”谈到考证工作
作者:吴晓铃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证工作  牡丹亭  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  读者  校订  重印 
描述:首先要向读者们交代的是,在1955年由文学古籍出版社刊行.后来又在1958年由中华书局重印的《六十种曲》是由我校订的。
《红楼梦》对“爱的起源”的探索
作者:段江丽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起源  曹雪芹  《失乐园》  牡丹亭  《金瓶梅》  性心理学  《西厢记》  《聊斋志异》  中国文学史 
描述:《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之所以深刻,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至今尚无来者,除了它的反封建意识,还在于它对人性人情、对爱的本质的深入挖掘。海外学者何炳棣先生说,“古今中外言情文学虽浩于烟海,然其意蕴内涵能深达抽象理论层次,如爱的起源这样基本问题的...
尴尬:昆剧改革的新境遇:由改编“牡丹亭”所引起的“高雅”与
作者:顾聆森 李彬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作品研究  作品研究  戏剧  戏剧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  昆剧  昆剧 
描述:尴尬:昆剧改革的新境遇:由改编“牡丹亭”所引起的“高雅”与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
精华版《牡丹亭》进剧场前先进课堂
作者:王军  来源:音乐周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华版  昆曲学  南京大学  桃花扇  江苏省  青年一代  南京师范大学  观众  讲座 
描述:11月21日,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 剧《牡丹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 省昆剧院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 座无虚席,现场观众有90%以上是年轻一代 的大学生群体。这次上演该剧,并未让其陷
牡丹亭》未进剧场先入课堂
作者:王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江苏省  南京大学  华版  桃花扇  昆曲学  昆剧  副总经理  观众  南京师范大学 
描述:11月21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所属的江苏省昆剧院历时3年打磨的精华版昆剧《牡丹亭》在南京公演。$$千人规模的会堂几乎座无虚席,现场观众九成以上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原来,江苏省演艺集团这次排演该剧时
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静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曲艺术  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  国家大剧院  表演艺术  综述  香港大学  白先勇 
描述:》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国内外知名戏曲学者及昆曲表导演方面的名家共六十余人受邀参加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新浪网、中华戏曲网以及《明报》、《星岛日报》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解读《牡丹亭》中女性主体的觉醒意识
作者:胡广  来源:长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觉醒意识  女主人公  爱情  女性形象  梦境  大家闺秀  性格  人性解放 
描述:价。《牡丹亭》虽然以文词典丽著称,但是文中杜丽娘
两种爱情追求的展现:再读《西厢记》与《牡丹亭
作者:侯春慧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展现  《西厢记》  文学作品  主题之一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牡丹亭  永恒  不变 
描述: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