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演”
作者:胡尔岩  来源:舞蹈论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爱莲在舞剧《牡丹亭》中的“编”与“演”
真情赢得再生魂──俐与《还魂后记》
作者:谭志湘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生魂  艺术形象  艺术创作  石道姑  赣剧  江西省  《牡丹亭》  梅花奖 
描述:真情赢得再生魂──俐与《还魂后记》
腐儒不腐——谈《牡丹亭》中的最良
作者:胡冠莹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  人物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描述:最良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是“情”与“理”的集合体。最良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 ,都起了
从《牡丹亭》到《三五娘》——“全本”传统戏在台湾的“新生
作者:黄文娟  来源:艺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园戏  牡丹亭  台湾  传统戏曲  传统剧目  新生  昆曲  演出  歌仔戏  大陆 
描述:道有昆曲。几乎在同一个时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悄然带着它最古老的剧目《三五娘》第三次赴台湾演出,之后又
青春版《牡丹亭》印象——兼与士争版比较
作者:刘淑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白先勇  白先勇  士争  士争 
描述: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盛事,青春版与士争版在剧作内容、舞台造型艺术、音乐及表演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呈现出编导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达恒观看昆曲版《紫钗记》:甘良淼陪同
作者:陈强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10月14日晚,参加第一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的上海昆剧团在汤显祖大剧院展演了《临川四梦》中的第一部作品《紫钗记》。省委常委、副省长达恒,省政府办公厅巡视员赵泽华;市委书记甘良淼
独立东风看牡丹:士争版《牡丹亭》与传统戏曲的挖掘视角
作者:李智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猎奇视角  猎奇视角  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符号化  文化符号化  传统戏曲文化  传统戏曲文化 
描述: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受西方猎奇视角影响,传统戏曲文化往往会失去精髓,沦为干枯的文化符号.只有以中华传统丈化观照戏曲,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才能避免戏曲文化的符号化,保住戏曲的神韵与精髓,真正实现戏曲文化的全球化.
“媚俗”、“媚雅”时代中的“坚守”:梨园戏《三五娘》和青
作者:古大勇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五娘》  三五娘》  《牡丹亭》  《牡丹亭》  制作手法  制作手法  广告手段  广告手段 
描述:生存和发展之路,梨园戏《三五娘》可吸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采用"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制作手法和全方位"媚俗"、"媚雅"的广告手段。
大众文化时代下《三五娘》的改编和发展之路:以青春版《牡丹
作者:古大勇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众文化时代  大众文化时代  三五娘》  三五娘》  《牡丹亭》  《牡丹亭》  发展和创新  发展和创新  “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结构”  “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结构” 
描述: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无疑对《三五娘》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参照启发意义。具体而言,《三五娘》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改编和创新。另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当戏曲剧种"外部生态结构
说文学作品中的“鬼”——兼评树荣的《鬼姐》
作者:连枝 詹世烺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古代文学  艺术成就  唐人传奇  蒲松龄  文学作品  清代小说  牡丹亭  小说月报  主要原因 
描述:在此书作者蒲松龄笔下,写了不少成功的孤鬼形象,那种“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各出其情,状无所隐”(蒲立德《聊斋志异序》)的艺术成就,是此书具有历时不衰的引人魅力、久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以狐鬼为题材,或住作品中有狐鬼形象或情节,是不会妨碍作品获得成功的。因为它们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