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5)
报纸(6)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
历史名人 (3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1(10)
2008(6)
2006(3)
2005(3)
2004(4)
2002(5)
2001(1)
1990(1)
1962(1)
按来源分组
中学语文教学(5)
语文建设(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
语文教学通讯(2)
文学教育(上半月)(1)
江海学刊(1)
文学教育(1)
苏州日报(1)
语文学习(1)
当代学生(1)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作者:周娅 赖力行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女性神话  至情  至情  生命  生命  性灵  性灵  文心  文心 
描述:《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
从《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牡丹亭》女性读者群
作者:金霞 姚珺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读者  传播 
描述:特点。
《牡丹亭》和三评本中的梦异描写述评——《真实与虚幻——文
作者:周锡山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牡丹亭》  《牡丹亭》  奇异之梦  奇异之梦  吴山三  吴山三 
描述:八位才女的出色智慧,为《牡丹亭》在清代的评论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阐发《牡丹亭》的巨大创作成就和重大影响。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塾》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塾》  《牡丹亭·塾》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可爱又叛逆的塾小姐:《牡丹亭》之杜丽娘形象浅析
作者:陈姝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佳作。它主要描写了杜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为梦而死,又为圆梦而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可爱又叛逆的塾女子形象。
“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塾》的戏剧冲突
作者:孙占琦  来源:朝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塾》的戏剧冲突
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作者:姚昌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塾》  陈最良  古代文学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生阅读  以偏概全 
描述: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作者:郭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 
描述:她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
作者:郭梅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  吴吴山三 
描述:们对《牡丹亭》之"情"的不同体悟,研究她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
作者:郭梅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吴吴山三  吴吴山三  《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述评  述评 
描述:评述吴吴山三及其《牡丹亭》评本 ,充分肯定其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