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71)
期刊文章(2339)
会议论文(120)
学位论文(71)
图书(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32)
地方风物 (1089)
宗教集要 (149)
地方文献 (109)
红色文化 (23)
非遗保护 (18)
才乡教育 (16)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09)
2005(116)
2003(90)
2002(86)
1999(84)
1991(24)
1983(24)
1982(24)
1980(16)
1958(5)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21)
戏文(4)
读书杂志(3)
浙江创伤外科(2)
今日中国(中文版)(2)
河南农业(2)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浙江林业(1)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评介)(1)
经济导报(1)
百谷与炎帝
作者:暴素芳  来源:文物世界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寰宇记》  炎帝  长治市  名山  北宋  名称  景色  古城 
描述:百谷与炎帝
月下赏曲,隔水听音 园林实景昆曲《梦回·牡丹亭》5月亮相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由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使、著名音乐家谭盾和“昆曲王子”军联袂打造的园林实景昆曲《梦回·牡丹亭》将于今年5月在朱家角课植园惊艳亮相,作为军成立个人昆曲中心之后推出的首个项目,他一人自导自演并联合
妍换好了水袖,脚上缠好了绷带,穿上芭蕾舞鞋,准备上场,而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午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她拥有一双会说话的脚 1995年,妍大学刚毕业时,在《红色娘子军》中只扮演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跳群舞。十年后她被选为主演琼花。 妍说,从第一次跳完红军女战士到琼花
昆曲主腔的运用:以《牡丹亭·惊梦》、《买臣休妻·痴梦》两
作者:王琳娜  来源:歌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曲牌  曲牌  主腔  主腔  音型  音型 
描述:运用西方图表式的分析对昆曲曲牌的基本腔,也就是主腔进行研究,寻找基本腔的行腔规律。通过这种方法的梳理辨析,结出昆曲唱腔旋律的构成是"一个或多个骨干音型及其各种变体"的结论。
丽娘何如朱丽叶 不让莎翁有故村:《牡丹亭》与《罗密欧与
作者:邹自振  来源:英语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东西方戏剧  东西方戏剧  比较  比较 
描述: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古道琐证
作者:辛德勇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道  西干道  我国古代  淮南子  形训  险厄  洛阳  长安  《太平寰宇记》 
描述: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邑的东西干道上最为崎岖的一段,其险厄素与函谷并称,而崤之险实际上较函谷更甚。《淮南子·地形训》列当时天下九塞,函谷不预其间,但与崤有关的却列有崤坂塞。崤
“梦中情人”
作者:杨建东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惊梦》  《牡丹亭》  临川四梦  戏曲电视片  柳梦梅    上海昆剧团  重音处理  舞台实践  拍摄方案 
描述:“梦中情人”
军:我是小生
作者:何菲  来源:上海采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小生  上海市  牡丹亭  昆曲  想象  政协委员  多媒体  柳梦梅  生活中 
描述:上昆。绍兴路9号。简陋出乎我的想象。精致的奢靡藏入残破粗陋的墙体,每处风雅的设计在岁月的磨蚀中悄然淡出,冷清空旷的空间和体量呈现出一种
传世瑰宝 盛秀艺林:“十年”“百龄”访浙昆
作者:韩笙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曲艺术  折子戏  浙江省  艺术大师  表演艺术  艺术家  演出  牡丹亭  周年 
描述:今年,正值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也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杭州举办名家折子戏专场演出及周传瑛学术研究会等纪念活动。在"十年""百龄"时节,笔者走访了浙江昆剧团,采
“拯救昆曲,从《牡丹亭》开始”——访青春版《牡丹亭》作者、
作者:张立洁  来源:三月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台湾  作家  时代人物  加州大学  香港  表现方式  现代文学 
描述: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多篇小说。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取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干美国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宾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多部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舞台剧,在世界各地放映。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擅长描写新旧女赞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