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侯庆艺术展
-
作者:奈西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艺术展 戏曲艺术 表演 美术馆 着装 展览 古代 现代 状态
-
描述:5月23日,"牡丹亭"——侯庆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一场戏曲艺术家的着装表演开场,并同时呈现了古代与现代两位妙龄少女的情窦初开的一系列状态,一种懵懂,一种情怀。无论是表演还是画作都深刻诠释了"感情"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细腻的"变化"都是亘古"不变"与"相通"的。
-
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
作者:华玮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曲 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牡丹亭 文学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
描述: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
《牡丹亭》与人生仪礼
-
作者:吕文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婚姻形式 婚姻形式 每个人 每个人 明代 明代 古代 古代 具体情况 具体情况 订婚 订婚 死者 死者
-
描述:具体情况有所变更,
-
论古代爱情戏中丫环的作用: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例
-
作者:邓雯超 来源:时代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戏 丫环 古装戏
-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戏中,丫环虽然是配角,但是一个个淳朴自然、率性天真,在她们身上寄托了文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对 自然人性的向往之情;就谋篇布局来说,丫环的所作所为对作品结构的发展以及大团圆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徐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翻译 翻译比较研究
-
描述:策略问题,试图跳出直译、意译的局限分析翻译对策。文章分析了各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得失后,得出下列开放性结论,仅供读者讨论:一方面异化传达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异化的效果受到译文读者接受水平的影响;由于语言包括主观信息,翻译难以达到完全交流的目的;译本比较分析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
-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
作者:王燕飞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
作者:李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
描述: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和音乐本体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昆曲形成发展史的回顾;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艺术分析,是全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
-
《牡丹亭》助词研究
-
作者:赵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语语法研究 《牡丹亭》 助词
-
描述:”的用例。与“了1”的用例相比,“了2”的使用数量明显减少,在句法格式上出现了“动宾+了”、“动补+了”、“形+了”等九种形式,同时出现了与其他助词“得”、“着”等连用的情况。“来”的用例相对较少,使
-
《牡丹亭》改本研究
-
作者:赵天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选本 折子戏 情节结构
-
描述:《牡丹亭》改本研究
-
《牡丹亭》副词研究
-
作者:王盼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副词 语法功能特征 语义含义
-
描述:,力求做到资料详实,理论充足,对书中的副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一、比较各位学者对副词的定义、分类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牡丹亭》中副词的实际情况,对副词进行了从语法、语用、语义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