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35)
期刊文章(4596)
会议论文(82)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51)
地方文献 (58)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77)
2013(224)
2012(283)
2011(272)
2010(235)
2001(164)
1994(83)
1993(79)
1992(56)
1983(63)
按来源分组
咬文嚼字(139)
深圳商报(39)
新民晚报(26)
深圳特区报(25)
宿迁日报(3)
律师世界(2)
应用写作(2)
中国针灸(2)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抚州师专学报(1)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浅析
作者:吴梦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爱情  爱情  生死  生死     
描述: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
用传播学的5W模式浅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陈娴娴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学5W模式 
描述:由白先勇先生领衔制作的全本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充分利用了现代传播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共融与成功嫁接,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本文拟从传播模式的整个传播过程即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来分析这部昆剧,是怎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来传播它的古老文化和精神的。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作者:陈曦  来源:赤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形象 
描述:针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进行了论述。
浅析《牡丹亭》《桃花扇》中的女性爱情观
作者:任妍蓉  来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李香君  意识觉醒  思想解放  个性自由  爱情观 
描述: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秦成都少城“与咸阳同制”浅析
作者:潘明娟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都咸阳  《蜀王本纪》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功能分区  成都  城市布局  战国时期  城市发展水平  《说文解字》  《太平寰宇记》 
描述:秦成都少城“与咸阳同制”浅析潘明娟提及战国时期的成都,总要说成都“与咸阳同制”,以证其城市发展水平之高。但是,与咸阳同制的究竟是秦成都的少城还是大城?是怎样地“同制”?众说不一,有必要略作探讨。文献
浅析《紫钗记》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
作者:尧振光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紫钗记  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  意义  意义 
描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紫钗记》中霍小玉的性格悲剧浅析
作者:李淑岩 王金峰  来源: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霍小玉  《紫钗记》霍小玉  李益  李益  性格悲剧  性格悲剧 
描述:《紫钗记》,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演绎了霍小玉与李益的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是其性格悲剧的表现.本文试就霍小玉的悲剧性格浅陈拙见。
浅析昆剧《1699·桃花扇》八艳主题音乐
作者:张艳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题音乐  桃花扇  昆剧  《牡丹亭》  人物形象  音乐结构  连贯性  熟悉感 
描述:戏曲中运用主题音乐贯穿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增强音乐结构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加强观众对音乐的熟悉感.主题音乐贯穿的配乐手法在新排昆剧剧目中的运用越来越突出.如新编昆剧<1699·桃花扇>和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中主题音乐反复出现,贯穿于全剧之中.
只今惟向梦中寻:浅析《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作者:庞婧绮  来源:文学界(人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牡丹亭  牡丹亭  畸恋  畸恋 
描述:强烈的共鸣?而这古老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
作者:杨柳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模式  模式  大团圆  大团圆  拱形  拱形  体验  体验  同形同构  同形同构 
描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历来评价颇高。本文旨从爱情这个维度切入,探寻其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成因:浅层的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与鬼魂复生的拱形结构,显露出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从而最终得出作家生命体验与作品同形同构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