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的文化结构主义分析
-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复生模式 复生模式 文化分析 文化分析
-
描述:《牡丹亭》并非汤显祖独创的作品,此前已有类似结构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同一深层结构和主题的不同处理,分别依附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之上,其嬗变演化过程揭示出一个原始题材和结构的价值转换。本文试图
-
鬼文化与《牡丹亭》情节的形成
-
作者:杨秋红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文化 鬼文化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形态 戏剧形态
-
描述: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
-
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文化风格研究
-
作者:曹迎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翻译 译者文化翻译风格 《牡丹亭》 许渊冲 白之
-
描述:的同时又要注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认为文化翻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文化翻译是一种视角,从宏观的文化视角下考察翻译行为、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文化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
-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
-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目的论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高度浓缩的语言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
描述: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
-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
-
作者:程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文化 审美 舞台演出史 戏曲美学 当代传承
-
描述:世界为参照的现代文化的检视,面临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同时,近年来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外连续创造演出奇迹,更是在文化界、学术界搅起了一场讨论热潮,引起人们对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现代生存和发展的进一步关注
-
为什么是牡丹亭(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
-
作者:周飞亚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版式设计 蔡华伟
一台《牡丹亭》,从传统版到青春版,从厅堂版到实景园林版,水袖飞舞间,六百载意蕴不变。
让人抚掌惊叹的,不只是其委婉绮丽的风格,更源自这部昆剧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哪怕戏曲江河日下,哪怕娱乐至上潮起,《牡丹亭》依然逆流傲立,执著吟唱“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如此磁石般的吸引
-
万人齐唱《牡丹亭》能传承文化吗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春暖花开,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多起来了,为文化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不过,这其中的不少文化活动,往往热衷于广场人海战术,追求的是数量庞大、声势浩大,夺人眼球,却与文化本身的特质背道而驰。比如说,浙江遂昌
-
文化观察-视觉盛宴《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刘纯友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这句唱词正是昆曲的写照。昆曲是我国的传统戏曲之一,前些年濒临凋谢,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使之走出低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文采斐然的曲词,又一次萦绕在
-
近年昆曲文化现象之研究
-
作者:刘祯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文化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 继承与创新
-
描述: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一、昆曲文化现象: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现象与传统文化;二、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发展的实例及启示;三、继承与创新:辩证中的悖论与误区;四、昆曲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
《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
-
作者:尧鑫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主题 至情主题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
-
描述:的文化意义,以提供给大家解读戏曲《牡丹亭》更广阔和更深入的探讨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