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35)
报纸(1201)
学位论文(42)
图书(31)
会议论文(2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26)
地方文献 (60)
才乡教育 (13)
地方风物 (13)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6)
红色文化 (6)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218)
2011(208)
2010(415)
2003(34)
1999(27)
1998(29)
1993(29)
1985(15)
1983(22)
1980(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84)
医古文知识(6)
中医药文化(3)
江西中医药杂志(2)
科技潮(2)
上海中医药杂志(2)
医药导报(1)
陕西中医杂志(1)
江苏教育(1)
中医文献杂志(1)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
作者:陈建生 刘刚  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译者风格  《牡丹亭》英译本 
描述: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汪榕培的英译本和Birch的第一版英译本中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建立的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平均句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译者风格进行定性分析.
论古代爱情戏中丫环的作用:以《西厢记》《牡丹亭》为
作者:邓雯超  来源:时代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戏  丫环  古装戏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戏中,丫环虽然是配角,但是一个个淳朴自然、率性天真,在她们身上寄托了文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对 自然人性的向往之情;就谋篇布局来说,丫环的所作所为对作品结构的发展以及大团圆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大众文化消费下的昆曲: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
作者:周卓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大众消费  文化现代性 
描述:本文从一个文化消费研究的角度,以白先勇先生指导改编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蓝本,在回顾昆曲六百年的兴衰和传播规律中,试图解析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今天如何重新焕发生命力,又是如何从小众趣味走向大众视野,在文化消费的现代,又如何被赋予现代性而完成一个文化的循环。
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的实践与意义:以丽水学院为
作者:吴俊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戏剧  普通高校  戏剧活动  丽水师专  牡丹亭  戏剧文化  戏剧社  学院  公选课  大学生 
描述: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本文将以丽水学院改编版话剧《牡丹亭》为,从传承地方传统、加强地方与学校合作等几大方面论述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中实践的意义。
浅析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猫》为
作者:强婧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创作内容  角色塑造  舞台表现 
描述:深刻地领会我国戏曲的魅力所在。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
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白绿珠传说为
作者:徐赣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间传说  地方认同  广西博白  绿珠 
描述:和融合,也体现出大小传统的叙事立场和其背后显示的意识形态内容,以及地方小传统如何借助大传统来提升自我又顽强地争取文化资源获得发展。
姹紫嫣红随类赋彩 赏心乐事情采自凝:以《牡丹亭》英译为
作者:朱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翻译  戏剧翻译  台词唱词译本  台词唱词译本  字幕译本  字幕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描述:一般可分为用于文本阅读和用于剧场演出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剧场演出译本细分为演员台词唱词译本和剧场演出字幕译本,并探讨了各类译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本文以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英译为,从戏曲唱词
昆曲“五旦”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的启示:以《牡丹亭·游园》为
作者:肖园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旦  五旦  演唱技巧  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  借鉴  借鉴 
描述:见,民族声乐与昆曲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地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也使民族声乐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留中国的民族特色?“五旦”是昆曲旦角家门的主体,是最能体现昆曲“委婉细腻、流丽悠远”水磨调特征的行当之一,而且所有昆曲的演唱技巧几乎都完备与五旦之中。“五旦”不仅具有昆曲唱腔的一般特征,更有其独特的发音用嗓特点,如唱念吐字、发音用嗓、润腔装饰、曲情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牡丹亭·游园》一折,是折子戏在昆曲舞台的典范,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受到众多旦行名角的青睐和重视,是昆曲旦行演员的必学戏目,也是每个初学昆曲者的开蒙戏。笔者就是从《游园》开始入门的,从中得到的体会和启发比较多。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所学的昆曲与民族声乐进行比较研究。资料收集包括古代声乐论著中的相关文献及当今与此相关的理论资料、音像资料、曲谱资料等。在进行梳理、分析的同时,主要是跟随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卫东先生学习“五旦”的演唱与表演,用深入的学习和亲身的感受探索其演唱技巧的特点,通过认真的观察、琢磨,对比剖析,总结民族声乐与昆曲“五旦”演唱和表演的异同;最后对自己的声乐学习进行总结。本文以昆曲“五旦”的演唱技巧研究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习“五旦”演唱的体会,探析昆曲“五旦”的演唱技巧、“五旦”演唱与民族声乐的异同以及学习“五旦”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歌曲演唱的启示。这对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表演艺术手段、教学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昆曲是中国传统声乐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有着丰富的理论著述和演唱经验,但是关于旦行“五旦”的研究却很少,希望本文不仅能丰富“五旦”演唱艺术的研究,而且能让更多民族声乐的学习者来关注中国传统声乐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