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86)
报纸(150)
学位论文(28)
图书(20)
会议论文(16)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89)
历史名人 (382)
非遗保护 (16)
红色文化 (8)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63)
2013(44)
2012(71)
2011(59)
2008(59)
2007(48)
2006(53)
2002(12)
2000(9)
1999(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56)
艺术百家(13)
戏剧之家(9)
书屋(4)
文艺研究(4)
航空港(2)
文化学刊(1)
兰台世界(1)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长沙大学学报(1)
纽约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演出观後记:试评中国戏曲转型和世
作者:唐德刚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纽约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演出观後记:试评中国戏曲转型和世
《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
作者:刘庆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审音鉴古录  审音鉴古录  缀白裘  缀白裘  舞台流变  舞台流变 
描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
以虚为实与以实为虚——看张继青“三梦”演出有感
作者:王朝闻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艺术形象  朱买臣  心理特征  张继  演员  观众  《惊梦》  《牡丹亭》  心理内容 
描述: 一 “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街鼓也。”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梦》里的这一条记述,表现了入梦者的听觉感受,可能通过想象而转化为视觉形象。或者说,梦境的形成往往有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台上佳人台下师,演出教学两相宜:张洵澎印象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教学实践  上海昆剧团  京剧表演艺术  人台  艺术境界  《游园惊梦》  演员  询诊 
描述:台上佳人台下师,演出教学两相宜:张洵澎印象
《兰苑撷萃──五十年中国昆剧优秀演出剧本选》出版
作者:松子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昆剧  五十年  兰苑  剧本  《牡丹亭》  《西厢记》  《桃花扇》  《墙头马上》  《琵琶记》  昆剧研究 
描述:《兰苑撷萃──五十年中国昆剧优秀演出剧本选》出版
《审音鉴古录》和《缀自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
作者:刘庆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审音鉴古录  缀白裘  舞台流变 
描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
清词中的明代戏曲题咏和评论:以《牡丹亭》为中心
作者:谢永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清词  《牡丹亭》  题剧词  文体互参  批评文学  批评方法 
描述:般情形.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又可以发现,清词以多种样态题咏和评论戏曲作品,既是历代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文体互参现象在清代词坛上的延续,又体现出能够成为一种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文学所应具备的价值
焕发戏曲舞台艺术的“青春”: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和审
作者:胡芝风  来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时代在变化,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如何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时代的青春?戏曲界有二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种是出于对传统的尊重,把舞台形式全方位复古到几百年前样式,这种做法显得舞台表演很陈旧,与当代观众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中的视觉图形表现
作者:严翼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视觉表现  中西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研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氛围、艺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戏曲给西方观众带来的不同观感,以及“中国戏曲”的同质化概念和变脸与变性的戏曲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分阶段
史张版《牡丹亭》引发戏曲创新大论战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史张版《牡丹亭》引发戏曲创新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