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人鬼情二题
-
作者:许祥麟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曲 《牡丹亭》 人鬼恋 中国鬼戏 封建社会 封建礼教 离魂 情感方式 社会生活 异性恋
-
描述: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人鬼情二题许祥麟我们不认为有鬼魂的存在,中国鬼戏的作家们也并不一定都是有鬼论者,对一部分作者来说,他们或许仅借助鬼戏的创作折射人生、抒发胸臆、娱乐观众……但无论如何,既然他们选择
-
《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
-
作者:尚永亮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至情 至情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梦 梦
-
描述:”,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
传承中的变异:《杨林》系列故事的演变
-
作者:高红梅 来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林 枕中记 南柯记 变异
-
描述:《枕中记》、《南柯记》等均以《杨林》故事为蓝本而写成的。它们的作者带着个人的时代感受 ,运用《杨林》的故事题材 ,由写一个愚人的喜剧 ,转入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强调爱情对人生的价值等。主题的变异
-
论陈最良在《牡丹亭》中的结构功能
-
作者:姚昌炳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最良 陈最良 启蒙 启蒙 桥梁 桥梁 结构 结构 体悟 体悟
-
描述:陈最良在<牡丹亭>中虽然是一个小角色,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结构功能.他是杜丽娘爱情的启蒙者,是柳梦梅接近杜丽娘的桥梁,是杜柳最终团圆的促成者,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杭州西湖花港公园中的牡丹亭
-
作者:刘光弼摄 来源:浙江月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杭州西湖花港公园中的牡丹亭
-
《红楼梦》中“新编怀古诗”意义何在?
-
作者:刘操南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怀古诗 梅花 西厢记 牡丹亭 录鬼簿 绝句 新编 赤壁怀古
-
描述:《蒲东寺怀古》是骰子(周春);有的猜测《梅花观怀古》是纨扇(王希廉).有的说:“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
-
《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略辩
-
作者:黄德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略辩
-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作者:黄殿盈 来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封建叛逆 封建叛逆 个性解放 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
-
描述: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追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妇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
-
作者:李奉戬 刘玉新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文学 中国古代 性禁忌 季节背景 《牡丹亭》 《红楼梦》 爱情故事 《娇红记》 爱情剧 《西厢记》
-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李奉戬,刘玉新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偏重春秋两季的事实。①其实,不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文学中,春、秋二季也是常用
-
谈《红楼梦》中的音乐和声响描写
-
作者:马建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音乐 艺术境界 场面描写 曹雪芹 声响 艺术特色 《牡丹亭》 黛玉 古典诗词
-
描述:的画面,深化作品的诗情画意上,汲取了前代描写音乐文字的技巧和优点,而又始终和人物的感情、心理相联系,同人物的性格、命运相融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声响和行动结合,增加场面描写的生动性 第九回中的茗烟闹书房就是一段行声并重,热闹非凡的妙文。作者描写众顽童在书房里“开战”,用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