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996)
报纸(2635)
学位论文(211)
图书(134)
会议论文(8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56)
历史名人 (3944)
文化溯源 (102)
非遗保护 (26)
宗教集要 (15)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821)
2013(488)
2011(604)
2010(677)
2008(643)
2007(450)
2006(320)
2004(201)
1999(151)
1997(1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5)
剧本(25)
东方艺术(19)
苏州杂志(18)
戏剧杂志(15)
南方文物(11)
中文自修(9)
今日浙江(6)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6)
中国国防报(1)
从爱情发生模式看杜丽娘之死的文化意蕴
作者:杨明贵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爱情发生模式  死亡叙事  精神分析 
描述: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明王《重修乐楼之记》碑的文化内涵
作者:冯俊杰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内涵  太行山区  《太平寰宇记》  教化功能  戏曲艺术  先王作乐  戏台  竹林七贤  士大夫  民间戏曲 
描述:明王《重修乐楼之记》碑的文化内涵冯俊杰一在山西省阳城县河北乡下交村成汤庙内,有一通明代王的碑刻。碑高248公分,宽94公分,笏头,正书,碑文完整清晰。碑中考述前人创建乐楼的原因,颇带一点理论色彩
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
作者:刘相雨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宝玉  情不情  宝黛爱情  牡丹亭  《西厢记》  《三国演义》  大观园  《悲剧心理学》 
描述: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刘相雨《红楼梦》一问世,林黛玉就成为读者们关注、评论的焦点,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人格、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林黛玉
幽冥人生——中外鬼戏文化摭谈
作者:宁宗一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戏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摭谈  文化意蕴  鬼魂  文化  《论衡》  民间文化  传奇剧 
描述:疑惑,这世界究竟有没有“鬼”?有些什么样的“鬼”?在遥远的中国古代哲学界和西方的先哲的笔下,对鬼的理解就存在着种种分歧.即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王充就推出《论衡》这样无神鬼论的巨著,但他并未能说服一切有鬼论者,及
牡丹亭》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
作者:许建中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理冲突  情理冲突  整一性结构  整一性结构  思想表达  思想表达 
描述:牡丹亭》以情理冲突为主线,剧情以由生而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段为主体,折叠式结构具有内在的完整统一性,支撑了作品深刻思想的表现。《牡丹亭》将矛盾对立形象的设置由《紫箫记》、《紫钗记》的恶人恶行
让昆曲继续长生:《牡丹亭》之后再看《长生殿》
作者:罗珺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长生殿  长生殿  中国  中国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让昆曲继续长生:《牡丹亭》之后再看《长生殿》
(禾农)丽、恢弘的《牡丹亭
作者:徐斯年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剧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中国  中国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禾农)丽、恢弘的《牡丹亭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牡丹亭  牡丹亭  影射  影射  戏剧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研究  文学作品研究 
描述: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张洵澎和她的《牡丹亭
作者:陆林森  来源:电视·电影·文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地方戏  地方戏  昆剧  昆剧  中国  中国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张洵澎和她的《牡丹亭
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作者:黄斌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唐诗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文学功能 
描述: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