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73)
报纸(429)
图书(142)
学位论文(128)
会议论文(8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96)
地方文献 (330)
地方风物 (72)
非遗保护 (29)
宗教集要 (8)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3(188)
2012(255)
2011(249)
2010(207)
2009(193)
2008(221)
2005(92)
1990(50)
1979(5)
1960(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258)
华章(3)
知识窗(2)
当代职校生(2)
乡镇论坛(1)
青少年日记(1)
公民与法治(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1)
青春期健康(1)
“苏州让我有回家的感觉”-日版《牡丹亭》上演前夕,坂东玉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葆玖学习京剧《贵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 2008年3月6日至25日,主演的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京
“日本梅兰芳”有望来深演杜丽娘 日版昆曲《牡丹亭》1
作者:暂无 来源: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坂东玉三郎清秀儒雅。晶报记者 高雷/摄 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余温未了,坂东玉三郎(以下简称“坂东”)携手中国昆曲演员奉献的日版《牡丹亭》又渐起高潮。这位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近日来深圳
日版《牡丹亭》苏州献演 坂东玉三郎饰杜丽娘
作者:暂无 来源:华人世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苏州  苏州  中日  中日  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  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歌舞伎  歌舞伎 
描述:由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和苏州昆剧院合演的《牡丹亭》,继去年3月、5月分别在日本京都和北京华丽登场后,又于3月13日、14日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两场,用昆曲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浪漫爱情故事。
春心满园关不住:《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再探
作者:曾秀芳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形象  相思之情  感情关系  马克思  恩格斯  男女 
描述:而又常新的话题。
生死可越,有何不可越 评坂东玉三郎主演的日版昆剧《牡丹
作者:方军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剧  中日  生死  主演  中国北京  杜丽娘  歌舞伎 
描述:日版昆剧《牡丹亭》继在日本京都,中国北京、苏州等地公演后,于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首次在沪亮相。被誉为日本梅兰芳的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出演杜丽娘。有人曾问,若有一天,杜丽娘由一个外国人来演,那将
谈俞逊发演奏的《牡丹亭组曲》竹笛技术的表现
作者:曲迎仁  来源:艺术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竹笛协奏曲  竹笛协奏曲  牡丹亭组曲  牡丹亭组曲  俞逊发  俞逊发  演奏技术  演奏技术  昆曲  昆曲 
描述:奏技术,在《牡丹亭组曲》几乎全部运用了进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海源园林别墅的绿色曲调
作者:林小峰  来源:园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园林美  朱家角  牡丹亭  绿色  海源  园林别墅  古典园林  昆剧  景观  自然环境 
描述:时间:2010年的某个周末地点:上海古镇朱家角北首西井街,镇上最大的庄园式百年古典园林——课植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
论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创作的意义:从芭蕾舞剧《牡丹亭》
作者:周仪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  舞蹈创作  舞蹈创作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牡丹亭》为例,对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创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
配角也精彩:双性同体理论下《邯郸记》崔氏的重新解读
作者:白艳红  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氏  崔氏  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  配角  配角 
描述:崔氏不是《邯郸记》的主要角色,但绝对是汤显祖塑造的最精彩的配角。她集男性特质的现实、理性、谋略和女性特质的直觉、情感和智慧为一体,两种特质和谐统一,突破了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这是作者对人
互文性与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典故的欠额翻译(英文)
作者:李学欣  来源: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故翻译  典故翻译  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  互文性  互文性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了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典故英译存在的欠额翻译问题,进而强调典故的翻译应在互文理论的指导下,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观照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力图在两者之间达到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