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性视域下的《牡丹亭》及其翻译研究:A Comparat
-
作者:王思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翻译研究 《牡丹亭》 汪榕培 西里尔·伯奇
-
描述:本和社会文化。互文性被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一一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英国学者哈蒂姆和梅森把翻译研究与互文性理论相联系,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并为打开新视野
-
“良辰美景奈何天” “宝姐姐”转性要演《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昨日,新《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携“宝玉”于小彤,“宝钗”李沁、“李纨”周毅、“柳湘莲”徐海乔等亮相蓉城,为“郁金香行动”做公益宣传。李沁表示,自己不会放弃昆曲本业,“一定会排演全本《牡丹亭》”。与沙溢一起参演高希希新剧《血战长空》的徐海乔,向记者透露婚后的沙溢大变“潮男”。
“宝钗”李沁:不放弃昆
-
从自我的无视到八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陈心哲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梦境 梦境 人性 人性
-
描述:《西厢记》和《牡丹亭》各有一出关于梦境的描写,《西厢记》之草桥惊梦更多揭示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的一种无视与无奈,而《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则更多揭示了人们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与梦想。
-
论《邯郸梦》的行动性:从《牡丹亭》与《邯郸梦》的结构谈起
-
作者:刘艳卉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行动性 行动性 邯郸 邯郸 杜丽娘 杜丽娘 双线结构 双线结构 柳梦梅 柳梦梅 情节 情节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宦海沉浮 宦海沉浮 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
-
描述:在汤显祖的剧作中,《牡丹亭》和《邯郸梦》可以并称双玉,它们分别代表了他的"情之天下"和"法之天下"。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对"情之天下"予以歌颂,而在《邯郸梦》中,则对"法之天下"予以否定。关于这两剧的思想内涵,前人之述备矣,关于这
-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超越性
-
作者:陈聪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莺莺 娇娘 林黛玉 爱情
-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笔下的杜丽娘是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叛逆者。本文主要是运用与娇娘、莺莺和林黛玉比较,来彰显杜丽娘的光辉形象,从而揭示其形象具有不可企及的超越性。
-
从互文性的角度看《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
-
作者:李娅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不但情节浪漫曲折,且文辞典丽雅致。其中以集唐诗的形式构成的下场诗,具有典型的互文特征,作为剧本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
-
回归生命的感性存在:从《牡丹亭》中几个人物的残缺性谈起
-
作者:李双芹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感悟生命 感悟生命 牡丹亭 牡丹亭 人物 人物 残缺性 残缺性
-
描述:印证 ,共塑了一个精神残缺的人物形象。从杜宝、陈最良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感空缺 ;而从杜丽娘追寻本真生命的历程中 ,我们看到的则是汤显祖回归感性存在的生命理想。
-
史依弘张军携手《牡丹亭》
-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的笛子乐师与昆曲老师张洵澎发问:“D调有些低了,升到E调有没有问题? ”换调后再次试唱,史依弘直言好多了。
-
谭盾张军再现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大公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张帆上海报道:由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使、国际着名音乐家谭盾和「昆曲王子」张军联袂打造的中国首出园林昆曲《牡丹亭》,将于六月初在上海水乡朱家角古镇揭开神秘面纱。该剧的主创人员日前在课植园
-
谭盾、张军将昆剧搬进园林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谭盾 园林 昆剧 上海世博会 牡丹亭 音乐家 朱家角 昆曲
-
描述:上海世博会期间,著名音乐家谭盾与“昆曲王子”张军将联手打造中国第一部园林实景昆剧《梦回·牡丹亭》,5月将在青浦朱家角课植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