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75)
报纸
(127)
图书
(23)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3)
地方文献
(53)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7)
2011
(23)
2010
(28)
2009
(15)
2000
(6)
1995
(11)
1991
(3)
1987
(5)
1986
(9)
1985
(5)
按来源分组
咬文嚼字
(1)
知识文库
(1)
文博
(1)
中小学音乐教育
(1)
安徽史学
(1)
晚霞·上半月
(1)
戏曲品味
(1)
桂海春秋
(1)
核地知与行
(1)
农村展望
(1)
相关搜索词
国营原
劳动模范
州刺史
周礼
孝友
呼吸
科学精神
传统社会
内容论
中国传统文化
围城
墨迹
复杂化
企业文化
吴梅村
良价
光效果
墓葬
周绍良
写作者
篇目设计
巴山
大明一统志
音乐史
黄鹤楼
李吉甫
章学诚
祁彪佳
分志
首页
>
根据【检索词:钟志良】搜索到相关结果
53
条
《宋史·地理
志
》补校考
作者:
施和金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丰九域
志
》
《舆地纪胜》
《宋会要》
《宋史·地理
志
》
《方舆胜览》
《太平寰宇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献通考》
《读史方舆纪要》
剑门关
描述:
《宋史·地理
志
》补校考施和金二十四史中,《宋史》向被史家讥为芜杂之书。其《地理
志
》部分,早年便有聂崇歧先生做过《宋史地理
志
考异》,指出了其中许多问题,后被收录在《二十五史补编》丛书中。但聂先生的文章
《槎陂
志
》不是《广昌县志》
作者:
白木
来源:
修志文丛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槎陂
志
》不是《广昌县志》
《闺塾》中的陈最
良
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
良
作者:
姚昌炳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闺塾》
陈最
良
古代文学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生阅读
以偏概全
描述:
《闺塾》中的陈最
良
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
良
电视连续剧《牡丹亭》明年在我市拍摄:
钟
利贵看望省文联领导及
作者:
胡新平
来源:
抚州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3月21日下午,省文联党组书记俞向党、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董事长熊诚一行来抚,就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牡丹亭》的有关事宜进行洽谈。市委书记
钟
利贵在抚州宾馆看望了俞向党、熊诚一行,对汤显祖名剧
电视剧《牡丹亭》合作拍摄签约仪式举行——
钟
利贵看望 李舰海
作者:
谢婧
来源:
抚州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电视剧《牡丹亭》合作拍摄签约仪式举行——
钟
利贵看望 李舰海
一宵温存卖油郎 感动柔情花魁女:演昆剧《受吐》之秦
钟
有感
作者:
陆雪刚
来源:
剧影月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柳梦梅
老师
角色
苏州
爱情
风流
行当
剧情
描述:
气的才子,而秦
钟
这个
腐儒不腐——谈《牡丹亭》中的陈最
良
作者:
胡冠莹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情
理
理
人物
人物
情节
情节
主题
主题
描述:
陈最
良
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是“情”与“理”的集合体。陈最
良
在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现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情”必然会战胜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理”的主题等方面 ,都起了
建昌府
志
南城县志 第一册
作者:
故宫博物院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古籍
善本
故宫博物院
丛刊
描述:
建昌府
志
南城县志 第一册
《中国旧
志
历史文献分类专集》序言
作者:
来新夏
来源:
中国地方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地方志
文献分类
《四库全书总目》
《太平寰宇记》
序言
历史
旧
志
《山海经》
描述: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究其肇端,其说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曾概述方志源流称:“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涉古迹,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
《北道刊误
志
》残本及其反映的历史地理问题
作者:
李孝聪
来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刊误
北道
熙宁
宋神宗
历史地理
北宋中期
宋辽关系
《太平寰宇记》
州县
黄河
描述:
《北道刊误
志
》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瓘奉诏编纂的一部地理志书。“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以后宋辽关系缓解,每年双方都互派使臣交贺“生辰”、“正旦”,如遇旧君去世或新主登基,还有“告哀使”、“告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