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梦为了觉 情为了佛:――《南柯记》评介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黄建荣   1600年,汤显祖于辞官回临川的第三年,创作完成了第三部重要的剧作――《南柯记》。《南柯记》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南柯太守传》。全剧共44出。《南柯记》是汤显祖继《紫钗记》、《牡丹亭》后完成的第三部剧作,较充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的绝望与彻悟,贯穿了作者的佛道思想,以及创作中坚持的“至
四弦千遍 一曲万重情
作者:李劼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涂善祥(右五)在音乐会现场演奏《琵琶随想——牡丹亭》。 本报记者 李劼 摄 本报讯 琵琶二胡拨心弦,声声缕缕绕梁檐。10月11日晚,汤显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牡丹亭·江西籍琵琶大师涂善祥故乡情音乐会在此举行。 音乐会在《巴音郭楞的节日——赛马》磅礴的气势中拉开序幕,在场听众跟随着乐曲心潮起伏,沉
明代昆腔的雅化和官
作者:戴和冰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雅化  昆腔  明代  《十五贯》  推陈出新  戏曲  不景气 
描述:对于昆腔来说,雅化绝不是官化,这一点是必须给予特别强调的。昆腔的雅化,在内容上,是人文精神的注入、是文化品格的提升,而官化则是标准语的推广;在时间上,雅化与官化是昆山腔的不同发展阶段,雅化是官
从对《牡丹亭》中“初出自语”的类结构潜势分析看类中的必
作者:康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初出自语  类结构潜势 
描述:主要途径时,在类结构潜势中的必要成分标志了此类篇必须包含的意义成分。换句话说,一定语类结构潜势中的必要成分表达了由其描述语类所处的语境配置决定的必要意义。 本文作者对修改的哈桑理论中
让春香抱怨的是本什么
作者:洪珏  来源: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抱怨  《牡丹亭》  语文第四册  中学教科书  《惊梦》  《闺塾》  戏剧情节  审美享受 
描述:人们观赏《牡丹亭》.都为《游园》《惊梦》两出戏而陶醉;同时,也喜欢看第七同《闺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也就是京昆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春香闹学》。戏里的春香天真烂漫,闹得迂腐刻板的先生陈最良无可奈何。妙趣横生的戏剧情节,伴随着演员优雅生动的唱和做,给人以难忘的审美享受。
桂林市上的白先勇
作者:黄莺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书市  昆曲  《牡丹亭》  桂林  《纽约客》  张继  中国民间故事  《游园惊梦》  《台北人》 
描述:桂林市上的白先勇
译意与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闺塾》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闺塾》  《牡丹亭·闺塾》  译意  译意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闺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从认知图式理论视角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汪《牡丹亭》为例
作者:林佳  来源:经营管理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描述: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古今注典考误五则
作者:管锡华  来源:文献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仲联  注典  徐朔方  牡丹亭  苏武  陆沉  白马  世说新语  注释  汉语 
描述:示注典之难而已矣。
沈昳丽“娇莺欲春如许”
作者:小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昳丽  上海昆剧团  《惊梦》  艺术形式  寻梦  《长生殿》  电视连续剧  《墙头马上》 
描述:沈昳丽“娇莺欲春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