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1)
报纸(167)
学位论文(21)
图书(1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79)
地方文献 (48)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1(48)
2009(37)
2008(38)
2007(30)
2006(32)
2005(21)
2003(20)
2002(22)
2001(17)
1992(11)
按来源分组
决策探索(2)
书品(2)
党建(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中国钨业(1)
投资与合作(1)
湖北招生考试(1)
新闻爱好者(1)
求实(1)
人文杂志(1)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戏曲文学
作者:陈抗 徐小林  来源:戏文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念  《琵琶记》  中国古典戏曲  《牡丹亭》  叙事结构  《西厢记》  《桃花扇》  审美境界  传统戏曲  戏曲文学 
描述:“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戏曲文学
元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作者:严冰  来源:当代电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  贾宝玉  封建礼教  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  杜丽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人物形象  《牡丹亭》 
描述:元明清文学复习重点
评《名联鉴赏词典》
作者:钱剑夫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鉴赏  词典  参考书目  失考  对联  辞书出版  牡丹亭  文学  名胜  唐诗 
描述:可商之处甚多,其中失精、失当、失考、失收之处尤伙。试举浅见,
《珠玉词鉴赏集》序
作者:万云骏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王国维  宋元戏曲  文学  唐诗  宋词  句式  诗体  骈语  序言 
描述:一、唐诗、宋词、元曲的 递交与创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我国古代
从新版《牡丹亭》谈昆剧改革
作者:王堂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  昆剧  《牡丹亭》  戏剧改革 
描述:和臆测。
略说清末民初的戏曲改革
作者:袁荻涌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改革  清末民初  文学革新运动  近代资产阶级  《新民丛报》  19世纪末  《西厢记》  《牡丹亭》 
描述:19世纪末,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的开展,戏剧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提出法国的"福禄特尔,做了许多小说剧本,竟把一国人
文学观对照下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李燕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中国作品  牡丹亭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  中国戏剧 
描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与英国民间戏剧中的优秀思想,忽视戏剧创作中的清规戒律,打破喜剧与悲剧的界限,从思想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它的作品针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歌颂爱情,富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揭露社会的黑暗
元明清文学学习提要(三)
作者:张简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明清文学  《聊斋志异》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牡丹亭》  贾宝玉  杜丽娘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李香君 
描述:发展直到失败的全过程,并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
作者:李奉戬 刘玉新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文学  中国古代  性禁忌  季节背景  《牡丹亭》  《红楼梦》  爱情故事  《娇红记》  爱情剧  《西厢记》 
描述: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李奉戬,刘玉新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偏重春秋两季的事实。①其实,不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文学中,春、秋二季也是常用
元明清文学教学重点答问(二)
作者:孙绿怡  来源:湖北电大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元明清文学  反封建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  语文教学  文学评论 
描述:一、怎样认识《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思想? 《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思想概括地说,即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对主题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