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情梦相映的审美诉求
-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梦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
描述:,形成作者特有的审美诉求,表现作者特有的生命感悟意蕴。[著者文摘]
-
厅堂版《牡丹亭》:追求“独一味”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现在推动文化产业是国家策略,但舆论似乎一直在强调文化的产业化、规模化,似乎只有产业化、规模化才算是成功的文化项目。这种贪大求大的心态,势必会造成很多文化泡沫。”普罗艺术出品人、总监制王翔对文化项目有其独特的经营思路。
本报记者郑洁
由戏剧大师林兆华和昆曲名家汪世瑜联袂执导的皇家
-
厅堂版《牡丹亭》:追求“独一味”
-
作者:郑洁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厅堂版《牡丹亭》:追求“独一味”
-
两种爱情追求的展现:再读《西厢记》与《牡丹亭》
-
作者:侯春慧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展现 《西厢记》 文学作品 主题之一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牡丹亭 永恒 不变
-
描述: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
十载追求——记浙昆小生陶铁斧
-
作者:吕育忠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文化素质 牡丹亭 演员 图书馆职员 小皇帝 角色创作 素质提高 自由人生 灵魂工程师
-
描述:随着曲笛声的嘎然终止,赞美声与掌声渐渐消逝。我兴奋地走向后台,想再看看舞台上光彩夺目、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那位“小皇帝”。当他出现在我眼前时,不禁惊讶于他平凡的身影,全然掩饰了舞台上那一枝独秀的撼人魅力,只是在他那淡淡的一笑中,浮现出一个真真男人的憨厚耿直。
-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
作者:高翠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悲剧 审美差异
-
描述:。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
-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
-
作者:王省民 黄来明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折子戏 《牡丹亭》 《牡丹亭》 碎片化 碎片化
-
描述:折子戏的传播特点及其审美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其传播的社会价值。
-
论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
作者:张鹏飞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古典悲剧 古典悲剧 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 审美表征 审美表征
-
描述: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
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审美与意志之思考》读后谈片
-
作者:周述成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 意志活动 审美经验 心理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 《牡丹亭》 审美对象
-
描述:文对林黛玉听戏的论